第17部分(1 / 4)

小說:永樂大帝-朱棣 作者:九十八度

燕軍撤退,使在五個月的固守中疲憊不堪的濟南軍民,擺脫了體力與精神上的重負。他們的堅韌不拔得到了報嘗,強敵在城下敗北。九月的大明湖水格外澄清。山東布政使特進兵部尚書鐵鉉在天心水面亭設宴向闔城軍民犒問辛苦,用勝利的事實進一步激發忠義之心。

在鐵鉉堅守濟南的時候,有位宋參軍曾被署為贊畫軍務。凡守城之計,鐵鉉都與之商議而定。如今燕軍撤退,他再為鐵鉉指說天下大勢。他說:“濟南,天下之中。北兵南來,其留守者類老弱。且永平、保定雖叛,諸郡堅守者實多。郭佈政(指郭賢)輩書生,公能出奇兵,陸行抵真定,南朝諸將潰逸者稍稍收合,不數日可至北平。其間豪傑有聞義而起者,公便宜部署,號召招徠之,北平可破也。北兵回顧家室,必散歸。徐沛間素稱驍勇,公檄諸守臣,倡義集勇,候北兵歸,合南兵徵進者晝夜躡之。公館榖北平,休養士馬,迎其至,擊之。彼腹背受敵,大難旦夕平耳。” 宋參軍的謀劃,未嘗不是一條迅速破敵之計,果依計而行,也許朱棣會死無葬身之地了。但是,鐵鉉並未能接納宋參軍的建議。他選擇了一條更為穩妥的辦法。當然,他也有他的理由。他認為“軍餉盡於德州,城守五月,士卒固甚。而南將皆孥材,無足恃,莫若固守濟南,帝率北兵,使江、淮有備。北兵不能越淮,歸必道濟,吾邀而擊之,以逸待勞,全勝計也” 。然而兩年之後,朱棣竟然捨棄山東而逕渡淮臨江,此計遂為失算。

十月初四,燕軍回到北平。自四月出師以來,燕軍在白溝河力克強敵,且一路乘勝直下德州。此次雖受挫於濟南,但從總體上看還是有了進展。朱棣下令整頓兵馬,升賞有功將士:都督僉事陳亨升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指揮同知張信,房寬升北平都司都指揮僉事;都指揮僉事張玉、丘福、朱能、徐忠、李彬、陳文、譚淵、何壽、鄭亨、朱榮、李浚、陳旭、孟善、景福、端亮、李遠、張安、劉才、徐理、沈旺、張遠、徐祥、趙彝、徐亮俱升為北平都司都指揮同知;濟南衛指揮陸榮、濟陽衛指揮使紀清、燕山中護衛指揮使火真,指揮僉事王友、王總俱升北平都指揮僉事;都督僉事顧成升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其餘將士各升一級。

朱棣還遣官祭祀陣亡將士及死於戰陣的官軍,並派北平知府唐靖祭雄縣山川及白溝河之神。

這時,官軍仍在北進。平安率軍抵達定州,敗燕兵於鏵山。燕將陳亨重受創,被抬回了北平,不久死去。官軍氣勢正盛。朱棣不願坐以待斃,他決定以攻為守,率師南進。然而,朱棣並不明言南下,只說去攻打遼東,這南下出擊的計劃只有他一人知道。

大軍離開北平東行。這一天正是十月十六日。時值初冬,乾爽的寒氣瀰漫大地。一陣北風吹過,撫動枯草,捲起落葉。那樹上殘留的最後一批樹葉,也不情願地告別樹枝,隨風飄零。田地裡的莊稼早已收割完畢,裸露的地面上留著一排一排的莊稼的茬頭。只是偶爾還有一些沒有玉米的玉米杆,掐掉穗頭的高粱,還寂寞地站在那裡。運河的水一碧見底,在晴空朗日下閃著白光。水緩緩地流著,有點懶散。它顯得無所事事。自從元順帝北遁後,運河上便不見了當年帆檣如林、漕船結隊的景象。但洪武幾十年之間,為了支援北邊的軍餉,仍須調運大量漕糧。如今南北開戰,交通阻斷,運河也失去了它昔日的光彩。

東進的燕軍也像運河流水一樣打不起精神,將士們都不樂有此遼東之行。他們弄不清為什麼在官軍北上時要離城遠征,他們擔心會失掉北平。大軍行至通州,張玉、朱能不免發問:“今密邇賊境,出師遠征,況遼北蚤寒,士卒難堪,此行恐非利也。”朱棣聞聽此語,不禁一笑。這時他不能不向這兩位近臣解釋此行的目的。他說:“今賊將吳傑、平安守定州,盛庸守德州,徐凱、陶銘築滄州,欲為犄角之勢。德州城壁堅牢,賊眾所聚;定州修築以完,城守粗備,滄州土城,伐圯日久,天寒地凍,雨雪泥淖,修之未易便茸。我乘其未備,出其不意,假道以攻之,賊有土崩之勢。今佯言往徵遼東不為南伐之意,以怠其心。因其懈怠,偃旗卷甲,由間道直搗城下,破之必矣。夫今不取,他日城守完備,難於為力。且機事貴密,故難與議,惟爾知之。”張玉、朱能聞言,如茅塞頓開,他們既深感朱棣的莫測高深,又羞於自己的愚鈍,慌忙叩頭稱善。

師過夏店,朱棣密令都指揮陳旭、徐理等駕船先往直沽,造浮橋以濟師。大軍旋即回通州,循河面南 。

諸將對大軍反折南下,迷惑不解。行伍中不免議論紛紛,而朱棣仍不願明言,他編造了這樣一套神話。他說,夜間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