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3 / 4)

小說:天山軍魂 作者:江暖

靠父母、出門兒靠朋友的話提醒了我。我們完全可以把袁圓源、於新年引出的事往好的方向引。我在北口機械連跟池輝副政委碰了頭,我對池副政委說,我想組織隧道三個連隊,包括團指共四個單位開展一次憶家鄉、愛邊陲故事會活動,先以各單位為主,最後,由各單位推薦一名在四個單位巡迴講,達到憶家鄉、愛邊陲這個主題效果。”“王副團長,我不是恭維你,你這個想法實施,目前在隧道幾個連隊中特別有現實意義。說老實話,我們從小當兵,哪個是想著當團長師長的,更多的是想在革命熔爐裡錘鍊。隨著兵齡的越來越長,我們從很樸素的想法中逐步認識到了一些革命道理。這個時候才真正明白,家鄉美,美的是一小塊兒;全國美,那才是共同追求的。”

168團隧道指揮組,即團指的憶家鄉、愛邊陲活動的第一場主場定在八連,左三星和仲小平都到了。第一個發言的是明陶石。

“我的家鄉在安徽泮湯鎮。泮湯自古有泉。泉水從一片山腳而來,從不間歇。在我們村入口二百米處的一大片松林下,有一個深不見底、永不幹涸也不溢位的近五畝地的池塘。塘水淺處見底,深處湛藍。不論春夏秋冬,池塘的水總是隱隱約約冒著熱氣。水中長了一些無名的小草,即使到了冬天,草依然綠依然生機盎然,更為有趣的是池塘中有很多小魚,他們成群結隊或在草與草之間穿行嬉戲或互相追逐,躍出水面。有時,我們三五個小朋友拿著竹籃,就把從大掃帚中抽出的竹條掛上一根蠶絲般的透明的尼龍線,線的盡頭拴一隻麥芒般的鉤,鉤上穿著只有在我們村那片臨著浴泉的松林與良田交匯處泛黃的地裡才有的從頭一直紅到尾的細如絲線,長達十幾公分的蚯蚓,就隨意往池塘裡甩。鉤線隨鉤下水,小魚頭朝下一直追,還未見底時,蚯蚓已無蹤影。扒起快速移動的鉤線,朝天的魚竿彈起一條銀色的白條或大嘴的肉魚或尖嘴的麻姑,大概一袋煙的工夫吧,我們往往收穫頗豐,拿回家,媽媽把鹽點了點,用手一拌,連刮鱗的工夫也省了,魚兒蹦達幾下,安靜地歇了,放在鍋裡蒸,就一會兒吧,掀開鍋蓋,小魚們像是睡著剛醒似的個個張嘴,滴幾滴香油,連同頭尾與骨頭同食,醇香飴口,有道不明的情味。我問奶奶,池塘中的魚兒為何總是遲鈍傻笨,奶奶說,他當新娘時問過奶奶,奶奶的奶奶告訴她,池塘裡的魚兒生在池中長在池中幸福在池中,溫馨相伴,遲鈍傻笨,快樂一生;我又問奶奶池塘裡的水冬不結冰,夏不渾濁,即使春雨連波,水依舊至清。奶奶說,我才過門兒時問你的爺爺,爺爺的爺爺告訴她,池塘裡的水既不起波亦不逐浪,四季常溫,天天常態,靜之平平,動之平平。我又問我的媽媽,那水挑回家可以洗澡,到池塘裡浸身解乏。媽媽說,可以洗澡,因為水本來就是指泉;至於體會洗澡,只有整天勞動的人才最有體會,我又對媽媽和奶奶說,等我長大一些了,也可以像大眾們那樣,拿條毛巾就到水中暢遊嗎?奶奶和媽媽說等你長大了你不知跑到哪兒去了,哪兒能想起松林下冒著仙氣的池塘?只有你到老了,到了走不動的時候,你才知道家鄉的池塘有總是滿池塘的水;總是有滿池塘的魚;總是一眼能看到底也看不到義。這個時候,你才會感到家鄉的那種形容不了的永遠愛不夠的美,我對奶奶和媽媽說,明陶石長不大,長大了也天天陪著奶奶和媽媽玩。奶奶和媽媽說,小時候吃了松林下池塘水中遲鈍傻笨魚兒的小孩兒們都是這麼說的,長大了,翅膀一硬,天南地北,滿世界闖。”

明陶石發完言,還沉浸在對故鄉泮湯的讚美與回憶之中,臺下的掌聲響成一片。“明陶石有才,惟楚是才。”池輝對仲小平說。仲小平望了望眼前的戰士,沒有回應池輝的話,基層之中其實有不少的人才啊。他這樣想,接著聽下一位發言。這位發言者,是八連的潘天明。

“我的家鄉位於燕山腳下的京郊車耳營村。別看這個名字挺古怪的,可我們村在當地鼎鼎有名。先說村名的來歷。明朝建國後,燕王朱棣做皇帝把都城從南京遷到了北京。但強大的蒙古騎兵始終對明朝形成了威脅。這些馬上民族過慣了遊牧生活,又從成吉思汗的基因中沿襲了驍勇善戰的本領。每逢秋收季節,強大的蒙古騎兵在長城之外左衝右突,搶掠財物等。蒙古人就是以這種方式獲取由於手工業落後需要的日常用品和奴隸。為了應對外族入侵,明朝在中期用後來在抗擊倭寇中赫赫有名的大將軍戚繼光組建車營部隊鎮守燕北居庸關,其主力部隊駐守在南北西三面群山環抱、東面只有一個窄出口進出的狹長狹長的峽巖之中,這個峽巖之地就是車耳營。我們車耳營村正西的第一道山巒,是遠近聞名的駱駝峰。駱駝峰頭朝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