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芒什海峽各港口,德軍潛艇基本撤出法國,轉移至挪威卑爾根。由於新基地遠離大西洋主要作戰海域,而潛艇又面臨著巨大的空中威脅,不得不主要採取水下航行往返基地與作戰海域之間,潛艇水下航速又小,這樣一來潛艇的作戰效率便大為降低。
1944年德軍潛艇在大西洋上基本已經失敗了,6月在抗擊諾曼底登陸,損失巨大卻收效甚微。這一年中共擊沉運輸船131艘,總噸位約51。1萬噸,損失潛艇則達264艘!大西洋上的殊死搏鬥漸漸平靜,倒是北極航線上破交與保交作戰越來越激烈(關於北極航線護航戰,筆者將另書專文)年底,德軍潛艇的劣勢已明白無疑,但鄧尼茲仍頑強堅持著代價高昂的潛艇戰,因為一方面可以牽制盟軍大量的兵力兵器,另一方面儘管潛艇付出高昂的代價消滅盟軍的武器、物資和人員,但在陸地上要消滅同樣數量的武器、物資和人員,所付出的代價更大!而且鄧尼茲心中還有一絲希望,那就是隻要效能優異的新型Z1潛艇服役參戰,目前的困難局面就會徹底扭轉!
第十六章 1945年1月至5月
進入1945年,戰爭的局勢更加向不利於德國的方向發展。
1月盟軍又有多項新式裝備投入使用,其一是代號“斯基特”的深彈發射機,以前盟軍所裝備的“刺蝟”深彈發射裝置能同時發射24顆深彈,在目標周圍形成環狀殺傷圈,這樣深彈密度確實大了,但威力卻不大,常常不能一舉將潛艇重創或擊沉,“斯基特”與“刺蝟”正好相反,只能同時發射3顆深彈,每顆都是威力巨大的大裝藥量,只要在目標附近爆炸,潛艇即使不被擊沉也會遭到致命損傷。這兩種裝備結合使用,相輔相成將對潛艇構成嚴重威脅;其二是波長為三厘米的新型雷達,偵測能力更加敏銳,可以發現海面上的通氣管,但是缺點也隨之出現,就是太過靈敏,常將海面上漂浮的金屬垃圾當作通氣管而發出警報,隨著這種雷達的裝備,德軍潛艇憑藉通氣管長時間潛航以躲避打擊的企圖將徹底破產;其三是聲納浮標,這是一種由聲納裝置和無線電發報裝置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產物,一般由飛機將其投擲到潛艇活動海域,聲納工作後一旦發現潛艇,無線電發報機就自動發出警報,標示出潛艇具體位置,引導飛機或軍艦前往攻擊。上述新裝備的大量使用,使盟軍反潛作戰如虎添翼。
此外,盟軍情報機關透過各種渠道逐漸掌握了德軍建造新型Z1潛艇的情報,盟軍統帥部意識到這種潛艇一旦大量服役,將對同盟國的海上運輸構成巨大威脅,因為Z1潛艇航行時傑出的安靜性和水下高航速是盟軍目前所裝備的所有反潛飛機和軍艦無法對抗的,因此盟軍統帥部將對新潛艇生產工廠的空襲和對德軍V-1、V-2火箭生產發射基地一樣列為最首要攻擊目標,不惜出動大批飛機對潛艇生產工廠和工廠附近的水陸交通線進行異常猛烈的轟炸,以破壞潛艇的生產製造及生產原料運輸。在盟軍戰略空軍的猛烈轟炸下,Z1潛艇的生產受到嚴重影響,原先在1945年初建成服役的計劃被迫延遲。
但是德軍其他型號潛艇的生產仍比較正常,1月德軍建成服役的新潛艇達30艘,加上停止了對大西洋航線的攻擊,德軍集中於英國附近海域的潛艇多達39艘。而且隨著通氣管的大量使用,潛艇在往返作戰海域和基地之間,可以有效躲避了盟軍反潛飛機和軍艦的打擊,在1月間沒有1艘潛艇在往返途中被擊沉,這令鄧尼茲非常驕傲。但問題也出現了,潛艇因為長時間潛航,無法與潛艇指揮部聯絡,也就無法獲知作戰海域的相關情報,成為瞎子和聾子,直接導致戰果下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盟軍的無線電偵聽也因此失去用武之地,只有等潛艇發動攻擊之後,才能發現潛艇的蹤跡進行攻擊。
1月,德軍潛艇擊沉13艘運輸船,約5萬噸,還擊沉1艘獵潛艇,重創1艘護航航母,但損失6艘潛艇。
2月,在鄧尼茲的指揮下,從挪威出動41艘潛艇,全部投入英國沿海,這些潛艇在英吉利海峽和愛爾蘭附近海域擊沉17艘運輸船(計5。3萬噸)和3艘護衛艦,德軍付出15艘潛艇被擊沉。
3月,德軍從挪威派出37艘潛艇,使德軍潛艇在第一線作戰海域的數量達到53艘,先後在英國沿海附近、英吉利海峽等地擊沉9艘運輸船(計4。2萬噸)、1艘護衛艦和1艘掃雷艦,德軍損失潛艇18艘。
盟軍從3月起進一步加強了德國軍事工業尤其是新型潛艇生產廠的轟炸,還在德軍新型潛艇試航的波羅的海實施空中佈雷,以阻撓德軍新型潛艇的建造和訓練。而且隨著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