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小說:南朝紀事 作者:冬戀

斕牟�錚�⒎怯《鵲腦��T�擠鸞堂揮性煜竦南八祝�庖幌八灼鸌怨��1世紀的犍陀羅(現今的阿富汗境內)地區。從沒有偶像,到偶像崇拜,既然這一過程可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那麼隱藏在偶像背後的崇拜形式,一樣可能受到西方宗教的影響,只是個程度大小的問題罷了。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漢末傳入中國的佛教就一定是純粹的印度傳教。而很可能是在某種程度上西域化了的佛教。

佛教透過西域傳入中國的時候,無論釋迦牟尼,還是老子、孔子都已經作古幾百年了。周公的生卒年代,則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也就是說,他老人家早在釋迦牟尼出生前約500年就已經作古①,說他是釋迦牟尼的學生,就更加荒唐可笑。如果這種說法,在缺乏歷史及時間概念的古代印度出現是可以理解的,出現在歷史觀念極強的中國,則完全可能是有意識地附會或神化。

既然將老子、周公和孔子的地位都降格成了學生,那麼,當然不如直接去請教老師更好。因此,梁武帝首先宣稱自己要“棄迷知返”,放棄儒、道學說,徹底皈依佛門。但我們注意到,就在他公開宣誓徹底皈佛的同一年,他與以往的君王們一樣,親自主持,按照儒家正統的方式制禮作樂,忙得不亦樂乎。這似乎與他對外公開宣稱的放棄儒、道,皈依佛門的說法自相矛盾。

根據《廣弘明集》卷三十的記載,我們知道,梁武帝在國家政治方面,採取的並非純粹的佛教學說,而是三教並用、三教同源。他並沒有像他自己所說的和我們所理解的那樣放棄儒、道而專心“佞佛”。相反,他正在費盡心思欲圖將儒、釋、道三家的理論徹底攪和起來,使這個面目全新的學說為自己的王朝所用。

但是追根究底,武帝並非三教同源之說的鼻祖。在此前早些時候,道家們就首創了這一學說。所不同的是,他們都心照不宣把老子包裝成為三教的“總教頭”,其代表作就是《老子化胡經》。在這部經裡,老子教化孔子在先,西越流沙到印度教化釋迦牟尼在後(後來也有說老子直接化身為釋迦牟尼),換句話講,孔子和釋迦牟尼繼承了老子的學說,都是老子的學生。這部出自中國人特有“智慧”的著作,促使佛、道之間由強詞奪理的“口水戰術”,直接升級到具有理論高度的“造經戰術”。

店主的面目(3)

說起這部《老子化胡經》的誕生,有一段有趣的故事。西晉時,有一位帛法祖,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僧人,他自幼出家研習佛法,後來以講經為業。當時有一位叫做王浮的道士,與他就佛、道二教的高下問題進行辯論。這位能言善辯的道士,竟然不是帛法祖的對手,幾次交鋒均敗下陣來。為此,不服輸的王道士,心裡積壓了一股難以名狀的邪火。既然在“口水戰”中沒能撈到便宜,索性拿起筆桿做刀槍,一樣可以達到“隔山打牛”的功效。於是他“棄口從筆”,絞盡腦汁謅出這麼一部粗俗不堪的《老子化胡經》。這部偽經,曾一度風靡當時學術界,一時間,道士們也為此感到揚眉吐氣。

其實,王浮造作的這部偽經,也並非完全缺乏依據。因為“老子化胡”之說,早在漢末就已經出現,只是那時僅僅停留在傳說的層面。而此時的王浮,因為與帛法祖辯論失敗,一氣之下,乾脆把它整理成一部之乎者也的美文,以“經”的形式將其推入大雅之堂。這在重視經文傳承的中國人看來,其信用度簡直不亞於一張“信用卡”的價值。但是,偽經終究是偽經,很難站得住腳,帛法祖等人很快行動起來,明真相、揭老底,王浮的把戲很快被拆穿,這部《老子化胡經》最終被貼上“偽經”的標籤。

有趣的是,隨著歷史的延續,這部偽經不僅沒有被人們遺忘,反而在歷次佛、道鬥爭中,被道教信徒們當做“重磅炸彈”反覆使用。這樣一來,經歷了歷次鬥爭經驗的積累,佐料越添越多,內容不斷得到更新和完善。到了唐代後期,《老子化胡經》由原來的一卷,被擴充為十卷,並堂而皇之地被收入道家的權威經典整合《道藏》中。

佛家自然也不甘落後,他們依據當時的一部《清淨法行經》的內容,勇敢地扯起佛教為三教源頭的大旗。可笑的是,《清淨法行經》同樣是一部後人造作出來的偽經。當然它的造作者,肯定是與道教對立的佛教徒們。可見,中國人造作偽經的傳統,頗具淵源。

據《廣弘明集》卷八載,在這部經中,聲稱佛曾派遣三位菩薩,來到震旦(中國),廣行教化。這三位菩薩一位是“儒童菩薩”,名曰孔丘;一位叫“光淨菩薩”,名曰顏淵;還有一位“摩訶迦葉”,就是老子……這樣一來完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