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日軍的傷亡也是一次比一次多,日軍的傷亡總數達七萬餘。到戰鬥末期,援軍無望,第十軍官兵也絕無氣餒,人人反而抱定“必死決心”,傷者不退,與敵偕亡,忠烈事蹟,不勝列舉。若不是有上述的精神和置生死於度外的大勇,焉能有如此的戰果!日軍戰史也是這樣的說法。
有些第十軍官兵,已經脫離了戰場,如曹華亭營長率官兵一百三十餘人,衝出並突破日軍包圍圈,迎接援軍,但援軍早已撤走。曹營長的官兵空喜一場,當時曹營長有機會也可找理由脫離戰場,卻又率隊衝殺返回陣地。另有第三師的幾位士兵,帶有連上官兵的家書和匯款,偷過敵軍封鎖,潛出到山中集鎮,匯款和採購食物,未捲款逃離,再冒險潛返陣地。這些回來共赴國難的忠義精神。
甚至炊事兵,不辭辛勞,除了燒飯,戰友用飯時還要接替戰鬥任務,那麼多傷患的護理,包括大小便的清理,都充分發揮了友愛的精神。如此種種,正是我中華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八節 歷史性的教訓和展望
人們禁不住地要問:“衡陽會戰,既然那麼重要,又是那麼壯烈,但迄今鮮為人知,到底是打勝了呢?還是打敗了呢?”真是一個絕好的問題,也正是吾人要檢討的關鍵問題。前文已經說了許多,不再贅述。
答案非常明確,就是:“衡陽守軍在戰術上,打了大勝仗。統帥部未能利用戰術上的大勝,締造一次戰略上的大勝,是戰略上的大敗,罪不可逭”。
衡陽失守後,到桂林失守、柳州失守,後方的報紙社論,幾乎都一致讚揚“衡陽保衛戰”的精神,並感嘆此一精神未能發揚。統帥部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統帥部總不能說:第十軍了不起,打了一個大勝仗,我統帥部未能戰略配合,以致衡陽失守,戰略上打了一個大敗仗吧?!
衡陽會戰的檢討,行文至此,可以說是告一段落,以下是就中日戰爭,全面性的檢討,我們更要從這些檢討中吸取教訓,使得在這一次“中國復興”的道路上,不要再陷覆轍。
一個重要的,我們需要檢討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我們是戰勝國,為什麼受到戰敗國的待遇?使秋海棠的國土變成了老母雞?此外,我們還喪失了許多應得的主權。”當然,人們都知道“雅爾達密約”,我們被盟國出賣。可是,如果不是因“國共的內鬥”,誰又能出賣我們呢?
國共的內鬥,不僅是分散了抗戰的力量,失去了一次國家復興的機會,還遺留下“至今尚難解決的國家統一的問題”。
我們的展望
歷史是過去了的事,追悔責備都於事無補,失去的就是失去了。但是我們應該回歸歷史的真面目,這也是為政者對民族的責任,對兩岸關係的改善也會有積極的作用。抗戰時期國共的領導人都已作古,國共之間的恩怨也就應該隨他們而逝,我們毋需再去揹他們的包袱。正是“往者已矣!來者可追。”
今天中國人最主要的課題就是“中國的復興和國家的統一”,在“中國復興”的道路上,雖然是障礙重重,如化繁為簡,妨礙中國的復興和國家的統一的敵人,就只有兩個:第一個是內敵,第二個是外敵。其中內敵是最大的敵人,就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消滅了第一個最大的敵人,第二個敵人就可能自然消失了。
“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就如每個人的身體一樣,健康的身體,不但本身不易產生病變,也不怕外界細菌的入侵。
國家的統一和復興,是一體的。統一靠兩個力量,一為文化的凝聚力,一為政治的親和力。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武力的統一。要避免武力的統一,兩岸的領導人都要放下身段,放下一些教條和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和放棄一些“模糊”和“詭辯”的政治用語。在本身的政治事務上力求政治修明,兩岸交往的事務上力求“平和,誠信與合作”。當然,更不可對那些一心要撕裂中國的“虎姑婆”,抱存幻想和迷思。
走錯了的路,堅持錯誤,只會愈陷愈深,終至滅頂,無論多錯,“勇於回頭,回頭是岸”。
要消滅最大的敵人“自我”,就要有絕對的勇氣和決心,“勇於檢討、勇於悔改、勇往前進”。
認清了我們共同主要的任務是“中國的復興”,這是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和“抗戰勝利”以來,我們要追求的。因為內鬥,我們已經失去好幾次機會,我們不能再失去這次機會,否則我們這個民族可能永陷不復之地,當然談不上什麼“出頭天”了。認清了這一個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