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是竇家的姑娘,能依靠竇家所有的人,選擇更大!
“但是……”陳曲水沒有辦法贊同,“你總不能一輩子孤孤零零的吧?”
她已經結過婚,已經生兒育女,不過如此。
但這些事,竇昭沒辦法向人解釋,她只能說:“目前為止,這是最好的辦法吧?天下的事哪有一成不變的呢?等我們站住了腳根再說吧!昂首挺胸地活著,可比嫁人更重要。”
全文 第七十六章 商定
天下的事哪有一成不變的。
竇昭的這句話陳曲水很有體會。
十五歲的時候,他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會在舉人的功名前止步;三十三歲的時候,他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竟然連個幕僚也做不好;五十六歲的時候,他以為自己會泯然眾人,孤單寂寞地老死在東巷街那間矮小逼仄的屋子裡,卻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搬到這個寧靜詳和的小村莊,在風雪交夾的天氣裡,坐在窗扇上鑲著玻璃,燒著地龍,溫暖如春的屋子裡,和一個十二歲的小姑娘一起喝著六安瓜片。
“這麼說來,那些財產雖然在您的名下,您卻不能動用?”喝了口茶色清澈的茶水,陳曲水問道。
“除非我遠嫁,”竇昭笑道,“管事需要隨我到夫家去,不然換人就會得罪二房。”
“太可惜了。”陳曲水嘆道,“我仔細看了您名下的財產清單,店鋪分佈大江南北,如果能定個章程,這些鋪子的掌櫃和夥計假以時日就會成為我們的耳目,到時候天下間發生的事都逃不過我們的眼睛。”
竇昭聽得心中一驚,笑道:“做生意的人未必就擅長斥侯,斥侯未必擅長做生意,要找兩者兼顧的人,太難了,而且恐怕維繫起來怕也花費甚巨,得不償失。”但陳曲水的話也提醒了她,她沉吟道,“所以我想,我們能不能在竇家的產業之外另做一門生意,資金不要太大,最好是能開分店,從京都到真定——我們需要盯著王又省以及京都的動向,免得有什麼事,我們反應遲緩,變得很被動。”
陳曲水想了想。道:“我發現小姐祖上是靠放印子錢起的家……”
竇昭臉色微紅。
陳曲水忙道:“小姐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是,如果想知道京都的動態,最好的辦法是做一門與那些堂部的大人們能隨時說得上話的生意,而堂部的那些大人們無一不是讀書人,我看我們不如開個筆墨店,兼著賣些時文、官紳錄、同年錄等等,”說到這裡,他怪異地一笑,道。“若是有人需要,我們也可以借些銀子給他們臨時週轉週轉,您看如何?”
竇昭認真思考起來。不得不承認這是個好主意。
“可讓誰去管這個筆墨店呢?”她思索道,“趙良璧年紀太輕,鎮不住,何況竇家的人一直誤以為他是趙家的人,猜測他可能是我舅舅的耳目。因而有什麼事都會跟他說一聲,我才能隨時知道那邊的情況,我也有心讓趙良璧跟著那邊竇家經驗老道的管事們多學些本事,萬一哪天和竇家翻臉,也有人幫著主持那邊的大局,不至於手忙腳亂被人拿捏。他是萬萬動不得的。至於其他的人……崔大不行,崔十三我準備讓他跟著竇啟俊……”竟然找不出合適的人來,或者。不是找不出來,是她一直沒能敞開心扉,在這一世裡找幾個信得過的人。
陳曲水道:“小姐好像很信任秀三爺?”
“他們家需要銀子,”竇昭道,“而且他們家的男孩子最多。要是家裡有了分歧,能說話的人也相對的多一些。”當然。主要原因是竇啟俊,十五年之後,他的鋒芒直逼竇世樞,她思忖著,如果竇世樞沒能鬥過王行宜,要不要支援竇啟俊和王行宜鬥呢?
從前她不敢想,可現在,她在外事上有人幫忙,說不定可以試試。
不是說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嗎?
竇昭想著,就聽見陳曲水道:“小姐,不管是家裡也好,廟堂上也好,能讓別人臣服的,不一定是那個說話聲音最大的,而是那個說話最有份量的。您既然打定主意要依靠家裡的侄兒,我們不如從現在開始就在您侄兒裡面挑幾個重點交往……”
“那這件事就麻煩陳先生了。”她挑選的人是竇啟俊,不過,這一世和上一世有了很大的改變,多挑幾個到時候對她更有力,正好也考考陳曲水的眼力,竇昭笑道,“我從小在東竇長大,這些人在我看來個個都很好,只怕難得不偏不倚。”
竇氏是怎樣的一個家族?
前前後後出過十個進士,就是江南的那些百年傳世的旺族也不敢小視,他能在竇氏的子弟裡挑選支援的人,陳曲水早已冷卻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