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走蒙古,從北線翻長城進攻陝北。
現在劉宗敏大軍號稱十萬,在大名府、衛輝一帶與建州打成一鍋粥。連帶著,從寧遠抽調來填補山東空缺的梅勒章京和、李率泰、額孟格等八旗兵也被抽調到了河北增援。這就讓目前坐鎮濟南,直面南明的肅親王豪格手中的兵力很不足。
豪格派出主力下鄉掃蕩各地的起義軍,摧毀251個寨子,殺死丁壯,掠奪婦幼為奴。除此之外,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招降明朝掛鎮虜將軍印的河南總兵許定國和江北四鎮最強的高傑身上了,對偏居一地的登州沒有理睬。
明朝的南京政權雖然對建州求和,帶去了十萬兩白銀,千兩黃金和一萬綢緞作為禮品。但從內閣到江北督師史可法,再到第一線的河南巡按御史凌炯,所有人都清醒地認識到,與建州一戰不可避免。史可法盡全力做了防禦部署,用凌炯的話說,“名為西伐,實做東防。”在所有公開的場合,史可法都宣稱要借師助剿,與北兵共伐李自成。但實際上,史可法的一切軍事部署全都是針對北京的建奴,可笑無數後世文人壓根不看史閣部怎麼做,只看他怎麼說。
在史可法的努力下,從睢州開始,東南明軍盡力沿黃河佈置了一條連續的防線。明軍各部見兩翼都是友軍,士氣稍有振作。鎮守徐州的高傑接到豪格的勸降書,非常警惕,他立即沿黃河加固工事,並派李成棟向北出擊,把建州巡撫羅繡錦打蒙了,豪格對此也很驚異。
對登州的明朝軍民來說,現在面臨著深陷敵後,外援斷絕的局面。建州幾乎佔有山東全境,隔黃河、淮河與明軍對峙。豪格派出綠旗兵夏承德等部攻陷宿遷和海州等地後,距離登州最近的友軍已遠在淮河口廟灣,江北四鎮之一,前山東總兵劉澤清部。
登州軍民提心吊膽了幾個月,眼睜睜看著幾方勢力在中原輪流登場,戰戰兢兢地等到了北風期。直到登州城頭的旌旗開始向南扯動,黃蜚等人才長出一口氣,北風來,登州水師恢復了行動自由。
軍議結束後,金士英急匆匆出了巡撫衙門,走南門進登州水城,乘上自己的座船。
威海劉公島錨地,如今已經停滿了船隻。其中有金士英大半年來努力蒐集的十幾艘沙船和蓬萊船,更多的是一隻沙船大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艘高掛同盟星鳥旗的夷船,正是守序親領的輕型巡航艦梅爾維爾號、基隆號和通報艦湞江號。
守序北上後,先是在廟灣鎮與沈廷揚取得聯絡。如今北京已失,沈家船隊的北方海上貿易徹底完了,守序從沈廷揚那裡僱到50艘大沙船,北上威海衛。
在威海衛,守序等到了按照穿梭航行計劃執行貿易任務的臺北分艦隊基隆號和4艘戎克船。
基隆號代理船長,大副瑞恩是原先梅爾維爾號捕鯨隊長。他登上曾經的母船,見到笑盈盈的守序時非常驚訝。
從瑞恩那裡,守序瞭解到臺北分艦隊的出征情況,阿勒芒帶著拉斐爾號、基隆號、淡水號、暴風號四艘戰艦,和四處搜刮來的53艘戎克船,包括之前從沈家買的沙船駛抵濟州島。
濟州島原本有千餘守軍,早在去年就被菲爾霍夫打垮了,朝鮮也一直無力恢復島上的武裝力量。阿勒芒這次的登陸行動簡直是輕車熟路,在如狼似虎的臺北陸軍和海盜面前,殘餘鮮軍一鬨而散。
阿勒芒這次在濟州擄掠到6000青壯和500匹馬,多數都是育齡的母馬。梅登正在臺北做實驗,他從福建進口了一些晉江馬。晉江馬是著名的中國南方馬種,雖然較為矮小,但卻適應溼熱地區的氣候。梅登試圖用晉江馬與濟州島的蒙古馬配種,希望培育出能適應臺灣氣候的馬匹,工作剛剛開始。
完成劫掠後,阿勒芒率主力艦隊向基隆返航。瑞恩則按計劃帶著在濟州掠到的弓箭材料和其他戰利品來到威海,像去年一樣,試圖與山東的明軍做點生意。臺北分艦隊這次的貿易計劃註定是要落空的,以登州明軍現在的情況,恐怕無法交換出什麼東西。基隆號分隊被守序臨時編入他的小艦隊。
金士英用了一天多的時間回到威海,立即召集下屬軍官開會。與他一道駐紮在威海的是上次與守序一起遠征朝鮮的三位明軍把總,王宗雲、梁鶴翔和陳之俊。局面惡化,登州明軍先後放棄了外海的長山列島。駐島的三部水師都撤到了威海。當時給守序做嚮導的東江鎮士兵王豹如今也在金士英的軍中任職。在這一年多的作戰中,幾部明軍都有損傷,現在加起來還有800多兵,連上家屬有近2000人。
金士英原本蒐集到的船隻原本只夠運送軍兵和家屬的,他帶不走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