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舢板再順流與運輸船接舷,900人安全撤退。向江岸傾瀉了一陣炮彈,船隊衝破焦山門、山、鵝鼻嘴,航向長江口。
第26章 與崇明的明軍會師
長江水師在常熟福山港與友軍會師,脫離建虜包圍。福山港是長江中一處重要港口,最先撤離前線的操江提督劉孔昭現正駐紮於福山港,此外,這裡還有淮河鎮總兵張士儀的部分人船。
在友軍接引下,長江水師航行到下游明軍基地崇明縣停靠。
守序脫離明軍大隊,去了崇明南沙,與留守崇明島的駐軍匯合。位於南沙的小小土木築壘保障了移民的安全,在這次轉移長江移民的行動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江船無法直接出海,必須在崇明下船以待轉運,如今的南風期,海船也難以直航臺北,守序便讓吳志祥率部分海船在崇明與泗礁山之間轉移難民。
老吳的工作完成的很好,守序到的時候,第一批難民已全部轉運到了泗礁山。完成任務後,吳志祥與冷應一起努力,從江北海門轉運了部分逃難的軍民,其中就包括了高傑妻子邢夫人的餘部。考慮到揚州之戰造成的惡劣影響,讓高傑最後的餘部難以在諸多明軍中立足,吳志祥便把他們先安置到與泗礁山臨近的大黃龍島。
崇明島現在的情況挺複雜。如今的崇明島也成了一座大軍營,島上明軍奉義陽王旗號,以淮撫兼漕督田仰為督師,沈廷揚為都御史,下江兵備道荊本徹等三人為首繼續抗清。
原先島上的主要力量是劉澤清部,包括從淮東前線撤回的山海關水師總兵張鵬翼、淮河鎮總兵張士儀、撫標中軍參將李士璉,加上招安海盜顧榮諸部,明軍連家屬一萬多人,水師較建虜有優勢,他們控制了福山港以下的長江航道。
島上明軍番號眾多,情況較複雜。對守序來說,無論是高傑餘部,還是先後獲得的上萬難民,都不宜留置在這群明軍中間。守序對老吳的敏銳很是高興,他把新到的移民轉運工作也交給老吳負責。
以崇明為中途站,泗礁山為大本營,是整個轉運移民航行計劃的核心。如今戰局混亂,南風期和長江口的複雜航道,讓這種運輸方式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守序留下出徵的陸海軍在崇明休整,乘坐黃埔號加列戰艦到了崇明縣城,他要去見一位素未謀面的老朋友。
這次守序有時間詳細考察整個崇明島。在明朝時,長江對崇明島和南北江岸的塑造,造成崇明與江北海門縣治所在的沙洲多次坍塌,曾迫使海門縣三次,崇明縣四次搬遷縣治。在1644年長沙、享沙、吳家沙、南沙、孫家沙等原本獨立的沙洲連成一體。島嶼形狀狹長,海拔較低,大潮水來,往往還會隔斷原本各島之間的地面聯絡。
崇明島的發展歷程是一幕江浙人民與大海和長江搏鬥,適應島嶼形狀變化的歷史。到如今,整個崇明島有耕地14000頃,人口25000戶,十六萬人。為了抵禦寒潮北風,崇明縣人民在島嶼的北方,修築了一條長達50裡的海堤。海堤擋住了倒灌的海水,讓昔日的鹽鹼地變成沃壤。
……
守序站在島北的海堤上,舉目四望,一片綠油油的棉田,長勢很喜人。松江棉布甲於天下,崇明人民種植棉花,能從發達的棉織業中享受豐富的收益。可是,站在1645年,這卻不是一個能用於復興的基地。即便在承平年間,崇明每年也需要外購十萬石左右的糧食,才能補上本島糧食種植的缺口。
守序與沈廷揚並肩走下海堤。崇明島是沈廷揚的家鄉,雖已多次合作,但這還是守序與沈廷揚的首次會面。
士兵搭好涼棚,桌上擺放有兩盤西瓜。時值盛夏,西瓜是此時不多可以略帶走一些暑氣的食品。
……
“季明先生,請你放心,你的船隊在臺北一定不會有事。“
幾個月前臺北僱傭沈廷揚的船隊幫助運輸難民,現在船還沒回來,守序要做些解釋。
“……我們都是海上跑的,船就是我們飯碗。季明先生,也許你應該把部分船隊分散到更安全的地方。”
沈廷揚拿起一片西瓜,吃了幾口,緩慢地說道,“為了驅逐韃虜,我把所有身家都投入進去。狠不能再多一帆一船,豈敢偷片日之安。”
南京失守,明朝的殘餘勢力已是大為弱勢。從地圖上看,南明還有浙江、福建、半個江西湖廣,滇黔兩粵,形勢似乎還不絕望。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南明解決不了軍隊的糧餉,他們的財政一直處於崩潰之中。以沈廷揚的能力,守序相信他很快就能發現問題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