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遇到別國的情況,幾十上百億才能弄出一架原型機。人工智慧費點心思來設計,工人們按照圖紙來操作。一兩次試飛,就能驗證其效能。
就好比f200機型,其他國家恐怕要付出二三十億的研發費用,但卡尼卡公司只花了三億。現有技術的成熟,讓它們完全是按照圖紙生產的快速模式,不僅節約成本,也是極大的壓縮了時間。
鑑於這些優勢不能浪費,安峰產生別的想法。
仍舊是基於國防實力的考慮,現在國家的常規武裝力量是有了,甚至空軍戰機都將服役,但薩丁尼亞還有點像“守著金山的孩子”,一旦背後的財富被窺破,為了杜絕麻煩,他們需要更多底牌。
安峰沒有侵略心,但他的防範意識並不弱。
薩丁尼亞得有一兩樣“戰略武器”,才能保證其他強國不會仗著軍事的強大而對他們說三道四。像美國的軍機,冷戰時期的sr-71就憑著導彈追不上的速度,多次侵入他國領空,在高空偷瞄。
再考慮到軍售的問題。有實力也是廣告和杜絕流言蜚語的辦法。
參考世界流行的“六代機”、“空天一體”以及“空天母艦”的計劃,安峰也想從這方面下手,首先他需要空天戰機——就是能夠在天空以及太空自由穿梭的戰鬥機。相關測試其實多年前就開始。
空天戰機除了速度和航程外,還得注重彈藥攜帶量。具備外太空打擊能力,才是形成戰略威懾的辦法。以前在坦尚尼亞測試的專案,稍加改裝後就可以啟用,不過航程是一個大問題:燃料如何解決?
核動力?對於無人機來說倒是不用擔憂輻射洩漏的問題,不過飛機的體型得更龐大,比如核聚變,利用氘與氦3反應產生能量。將洩漏的電漿噴射出去,獲得比常規火箭效率高百倍的比衝。
小型化反應堆不容易,但人類內鬥的智慧曾經在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都推出過“核動力飛機”,只是因為洲際導彈的出現而雞肋。那時候就有這種技術,安峰掌握更多未來的內容,燒錢研發倒也不難。
哈爾就建議道:“空天飛機的發動機必須是組合的,在太空中使用核聚變的能量推動聚變產生的電漿。而大氣層內就使用燃料火箭和衝壓發動機的組合,太空中使用你設想的核聚變推進。”
“那飛機得很大才行。”安峰說,“它應該叫‘飛船’吧?”
哈爾說:“命名自由。”
安峰討了個沒趣,繼續道:“不過小型化的核聚變,目前還有點難度。再考慮往返天地的問題,空中是不是需要一個補給站?建設在高軌道上的大型平臺,也能夠作為空間站和來往月地的基地。”
哈爾說:“可行。因為你需要的小型聚變推進器。燃料需要月球上的氦3,因此你還需要建設月球基地。”
“怎麼感覺計劃停不下來了?”
哈爾說:“這是未來趨勢,各國必然會做的,你可以提前佔據優勢。”
“聽你這麼說我就安心了。”安峰說,他就怕錢亂花,有更好的專案而照顧不到。
哈爾說:“高軌道基地除了作為空天飛機的航空港外。得要注重安全性,所以天基死光武器和粒子束。相應的動能武器都可以配備。如果它也是核動力推進的話,能夠彌補空天母艦的缺陷。”
“好主意!”安峰點點頭。
……
最終他和哈爾討論出很多未來化的趨勢。
哈爾就幫他避開一些純粹無意義的。美國人其實放了很多煙霧彈,就像冷戰拖垮蘇聯一樣,有些概念發展到未來就會變成雞肋,所以空天戰機、高軌道基地以及月球基地和開發計劃列為專案。
還有回到地球的專案。海面上的也得有點戰略實力,常規戰艦和航母安峰都不計劃了,他需要速度像f1摩托艇那麼快的戰艦,時速飆到兩百公里以上,任何人都無法在上面生存……只能用機器人。
這方面的花費挺多的。
最大的好處是:他們不用搞研發。現有技術就在腦袋裡,頂多是搬出來細心打造,結論已經是絕對正確,考驗的是製造能力。如此就直接省略可能上萬億美元的技術研發花費,永遠的先人一步。
空天公司和卡尼卡公司接下這些任務。
政府沒有多少錢,目前都是安峰自掏腰包,等以後他們有錢了,再考慮軍售。
事後,安峰慣例檢查了一下進度條……多年不變的99%,永遠趨向於完美,但卻無法跨越。他越來越好奇,到底是什麼力量能夠將如此多的百科全書塞到他腦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