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滿村泥土未乾的小高爐都冒煙了。
阿Q再度當了先進典型,自然有不少記者來訪,寫了不少《訪問記》之類的文章。又引了阿Q的“詩作”為例:
我是海中龍王,
我是天上玉皇。
我命龍王澆水,
我叫玉皇鍊鋼。
他們要不聽令,
揪他進入班房!
這首詩到底是阿Q的“作品”還是記者為宣傳當時的主流思想,借阿Q之口的“偽作”沒有誰去考證,可是被不少人引用過,並且把這首詩上綱:說明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對保守主義是“致命一擊”云云。
可是接踵而來的是三年困難。
三年過後,未莊的領導班子,發生了很大變化。王胡早已被阿Q擠出了歷史舞臺,也老得走不動了,他的兒子王虎接受他老爹的教訓,很會討阿Q的喜歡,當了副村長(村長一直由阿Q兼任),趙白眼死了,支部副書記由他的兒子趙吉擔任(支部書記也由阿Q兼任),小D在大鍊鋼鐵中負傷,民兵副隊長由他的兒子擔任(正隊長也是阿Q兼),鄒七嫂是個小腳女人,從建立初級合作社時,就因為保守,大躍進時更難跟上步伐,被阿Q撤了職,婦女主任由她的女兒阿嬌擔任。如此等等……
。 最好的txt下載網
七 再創輝煌(3)
阿Q雖然在魯鎮當副鎮長,是“吃公糧”的國家幹部,因為他還兼著未莊的一把手,在此地是“泰山石敢當”說一不二的大權威。無論遇到什麼問題,大家有了爭論,只要說是:這事趙鎮長定了,就沒有誰敢再提出疑義。
未莊在這一系列運動中,又得到了不少紅旗:“大鍊鋼鐵先鋒”,“畝產萬斤標兵”,“大躍進帶頭人”,“模範食堂”……掛得未莊大隊辦公室滿牆都是。
為了工作方便,阿Q和未莊大隊的領導成員們,都在食堂吃飯。而普通群眾都是站排領飯,每人一大勺。他們幾個領導成員都是在大家領完飯回家之後,由炊事員給他們幾個開小灶,動不動還炒幾盤菜,弄二斤酒喝。吃完飯,在只剩下一個人的時候,阿Q 還讓炊事員給他裝一小口袋米,帶回家去。開始時炊事員怕大家有意見,不肯給他拿,阿Q說:“現在都到共產主義了,你管那麼多閒事幹什麼!”
炊事員只好給他裝幾斤稻米。阿Q一走,炊事員就摔盆打碗地出氣,想你們幹部多吃多拿,我呢?不拿白不拿,拿了也白拿,於是每天回家也偷偷拿回個三斤五斤的糧食。這事自然瞞不過普通老百姓。不少人也在半夜鑽進食堂糧倉內往回“拿”,糧倉漸漸空虛了。
食堂剛剛建立時,吃的還是淨米飯,慢慢變成半糧半菜;後來又變成稀粥,稀得像一面鏡子。
到了1959年年初,公共食堂已經開不下去了。像如今“非典”似的,浮腫病開始傳染,有的地方開始餓死人了。出現了一斤糧票換一件小棉襖的買賣。
阿Q不怕,他在鎮上是吃公糧的幹部,又總是在未莊吃飯,每月都省下二十八斤定量的糧票,再加原來存下不少糧食,他是不會捱餓的。
張老師嫁給阿Q後,家裡沒有過過一天安生日子。張老師嫌阿Q自私,低俗,阿Q總說她是“資產階級小姐作風”,可是阿Q想:我,一個老革命,鎮領導幹部,管不住一個小學老師,也覺得不光彩。從外面看不出家庭有什麼矛盾,一關起門來就吵個不停。
到了1960年年初,全國的發生斷糧的情況都差不多。農村人口因飢餓開始“大逃亡”似的遷移。中原地區的方向是大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方向是“北大荒”,沿海地區是向南洋。反正人們各找出路。也就在這個時候,張老師不告而別地出走了。到底去了何方,誰也不知道。
阿Q當然覺得這不是一件光榮的事。對外說是“張老師調到保密單位去了。”
有一天,阿Q正在吃晚飯,突然闖進來一個男孩子,一進屋就倒在地上起不來了。阿Q把他扶起來,細看這孩子不過四五歲,瘦得皮包骨頭,是餓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阿Q動了善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他把這個孩子收留下來當作自己的兒子養活下來。取名叫阿善。
八 級別問題(1)
從1963到1965年,在中國的大地上還有過一場轟轟烈烈的“四清運動”。所謂“四清運動”主要是:清政治,清思想,清經濟,清組織。而“清”的物件又主要是基層幹部,上級沒有抓未莊這個典型,阿Q就沒有創造什麼經驗。在“四清”中也有一件事,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