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2 / 3)

小說:美食最鄉思 作者:鼕鼕

就幫了湖蚌產仔的大忙。螃皮魚好看,但不好吃,肉少刺多,且質粗無味,一般兇猛的魚,打身邊過也不吃它。所以它雖弱,卻能自保性命。

第五部分 南瓜的記憶

第61節 篁竹林

兒時在贛南的故鄉種了一株篁竹,印象中篁竹是從一個刺篷裡找見的,它生長在一堆亂石間,二尺長許,狼毫小楷筆桿粗細,我花費了一些力氣將它挖出來,連同一塊黃泥移栽到我家的房子後面,其時我有一把精緻的小鋤頭,對於種植有頑固的熱愛。種篁竹是基於我家沒有篁竹,篁竹是一片風景,生於屋後,翠綠臨風。篁竹剖篾,柔韌性好,宜於捆紮,我奶奶常用它來捆柴禾。

我喜歡篁竹則是出於另外的目的,篁竹會引來篁竹蟲,像蟬一般大的蟲,背部有甲殼,呈鐵青色,象鼻咀。咀是堅硬的吸管,進食便將咀插進篁竹筍或嫩的篁竹杆吸竹的清甜的蜜汁。趁篁竹蟲吸篁竹蜜汁之際抓住它,擱一粒粗鹽,用竹筍的殼將它包起,生一堆野火烤,一直把篁竹蟲烤成焦黃,篁竹蟲有一種奇香,其肉也甜,又有一星鹹味,是極難得到的吃食。

故鄉的日子過得漫,篁竹長得十分慢,待它成活時,我離開贛南去了湖北。這一年,我終於賺夠了回故鄉的路費,我熱淚盈眶地坐在沿贛江疾馳的車上,碧水、藍天、青松、翠竹、白鶴以及悠悠遠去的竹排,兩岸的房屋是白的牆黑的瓦,雲朵掛在青蔥的山頭上。

我想起了兒時種的那一株篁竹,離愛越來越近,心情愈漸的緊張,翻過山坳轉過一個大彎,相思極久的家呈現眼前,仍是白牆黑瓦,仍是百年古樹,仍是小河彎彎,仍是炊煙裊裊。驀然,我心一陣狂跳:那一片篁竹林!在我家的東南角,那裡已然長成了一片篁竹林!原來離去的日子卻是如此之快啊。回到家,我嬸嬸就說我,你種的篁竹早已經成林了,你卻遲遲未歸。

第五部分 南瓜的記憶

藏在味蕾中的鄉愁

藏在味蕾中的鄉愁——讀古清生之西盟全本。weiaijia。《大嘴吃八方》

李勇

國人重飲食,但對中國人而言,僅僅為了滿足口腹之慾的饕餮之徒,是被人瞧不起的。我們的祖先能從吃中間悟出為政之道,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而宰相就是“調和鼎鑊”之職,說白了好的治國之才就是一個好廚師,善於將一鍋湯煨好而已。有名的美食家古清生深得“食不厭精”的夫子之道,從理論高度到實際操作,他對飲食很有心得,同樣他也厭惡吃的粗鄙吃的浮躁。他說:“一個時代的吃文化,多少能夠折射出這個時代總的心態,吃昂貴的珍稀動物大抵可以反映浮躁與輕狂的社會思潮,如果你留心猜測一個渴望吃天鵝肉的人的真實內心,那一定漾動著自卑和無以排遣的膨脹的慾念。”

翻看古清生瀰漫著油墨香的飲食書西盟全本。weiaijia。《大嘴吃八方》後,除了佩服作者對我巍巍華夏不同地域飲食獨特的感知與見解外,更能品位出飲食之外那種揮之不去的鄉愁,一如他在一篇文章西盟全本。weiaijia。《白辣椒》裡所說的那樣:“白辣椒是一種鄉愁”。這種藏在味蕾中的鄉愁是一種“大鄉愁”,不是張翰那種因為家鄉鱸魚美而思歸的鄉愁,——這種鄉愁是由故鄉的飲食而引起對故鄉、對童年的想念,這種鄉愁於中國文人筆下不絕如縷,一直到魯迅、知堂兄弟都是如此。而西盟全本。weiaijia。《大嘴吃八方》中瀰漫的,是一個漂泊在大都市裡的鄉野文化人,對工業化張開血盆大口吞噬鄉村飲食的原初、細緻、差異之美,代之的是種追求豪華奢侈或者千篇一律的快餐式飲食格調,表露出來的一種痛悼、憂思甚至可以說是反抗。

我注意到,老古不像某些寫食家一樣,過多地從吃中上升為玄而又玄的“人生哲理”,這樣的“寫食”則如劉姥姥進大觀園吃的那道茄子一樣,名為“茄子”,實則沒有了茄子味,老古的筆,更多地觸及到中國各地飲食的歷史沉澱,所蘊含的某個地域的人文精神與居民秉性。所以我們看到他除了寫在故鄉看龍舟賽吃粽子的快樂,故鄉山野自由生長野菜的清香外,他筆縱南北,墨潑東西,寫廣東人的煨湯,寫上海菜的精緻,寫浙人的清鮮。

最地道的菜往往是寂寂無名的村婦,用最土的辦法烹製出來的,一旦經過加工,流傳登大雅之堂後,必然失去那種鄉土的味道,正如採風者採集的民歌晉京演出後,那種狂野的美總被雅緻代替一樣。所以,古清生與其是用味蕾來品嚐美食,不如是用腿來丈量中國的美食地圖。——只有在深山更深處,還有未曾被工業文明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