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大哥劉永言、二哥劉永行、四弟劉永好一起,在老家召開了劉氏家族歷史上的“四方會議”,做出了劉氏四兄弟一生都難以忘懷的艱難選擇:陸續辭職下鄉辦企業。
劉氏四兄弟全都是大學生,四兄弟變賣了手錶、腳踏車等財產,籌集到1000元錢最原始的資本。
靠著這1000元錢,劉氏兄弟首先開發出了一套鵪鶉養殖繁育技術,摸索出用鵪鶉糞養豬,豬糞養魚,再用魚粉養鵪鶉的生態迴圈養殖法。由此,他們生產的鵪鶉蛋每公斤成本和雞蛋差不多。而當時,中國正流行吃鵪鶉蛋。
市場開啟了。到1988年,劉氏兄弟創辦的四川新津縣育新良種場年產15萬隻鵪鶉,賺到了第一桶金,成為遠近聞名的大戶。當時的國家科委主任宋健視察了劉氏兄弟的企業之後,欣然題詞:“中國經濟的振興寄希望於社會主義企業家”。於是,劉氏兄弟的育新良種場改名為四川新津希望飼料廠。在他們的帶動下,新津縣創立了專業化的鵪鶉養殖業基地,到1993年,年產300萬隻鵪鶉,產值過億,成為中國最大的鵪鶉養殖基地。
劉氏兄弟開始謀劃新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後期,外來飼料逐步佔領中國農村市場,許多國內飼料企業的經營難以為繼。從養殖技術中摸爬滾打過來的劉氏兄弟,看好了市場含金量高的豬飼料市場,並投身於角逐之中。1988年,他們轉型到飼料生產,投資200多萬元建立了希望飼料研究所,聘請國內30多位專家、教授擔任兼職科研人員,並與在國外的中國留學生建立聯絡,及時瞭解最新科技資訊。他們還先後到俄羅斯、波蘭、澳大利亞、德國、美國等國家考察學習,引進相關技術,同時還邀請外國專家來企業交流指導,把世界最新技術應用到希望牌飼料的研製當中。幾年之內,他們用於飼料研發的經費是1030萬元,用於產品推廣的經費高達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