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從容了,有精力、有時間務虛了,研究科學發展了,就不應該總是匆匆忙忙的定事、做事。搞得“公平”、“正義”這些爭取了100年的民主權利還得重新思考和解決。
至今仍然十分流行,被我的許多同仁視為“殺手鐧”的“灰色營銷”幾乎無處不在,可謂“有權利的地方就有灰色營銷活動蹤影”。
國外對“灰色營銷”這類帶有商業賄賂的行為也想了很多辦法治理,但常見報端的還是誰、誰、誰被繩之以法。因此,他們的所謂“代表”不主張權力集中,主張法制化,主張小政府。總之想方設法降低“人為”的操作因素。
好在我們的政府也在社會化上有相當的進步,政府直接操控指揮經濟活動的頻率不斷減少。只是中國人長期形成的“權力尋租”習慣仍然使得一些行業“灰色營銷”盛行,群眾意見很大,社會矛盾相當突出。可能最典型的就是醫藥行業和正在顯現化的教育戰線。總之,公共權力越集中,權力尋租為己牟利的現象就越嚴重。
為此,我們有必要對權力尋租作一番探討。
權力尋租是指握有公權者以權力為籌碼謀求獲取自身經濟利益的一種非生產性活動。以新聞界為例,最基本的方式是利用操控新聞報道權,來達到向報道物件“尋租”的目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假借曝光之名威脅、敲詐報道物件;一是為報道物件胡編亂造,大肆吹捧,以換取經濟回報。除了赤裸裸的權錢交易外,還有變相的拉贊助、拉廣告、收禮品、到企業兼職、參加企業出錢的旅遊活動,等等。
有一句說得好,“權力導致腐敗,絕對權力導致絕對腐敗”。
據報道:張維迎教授分析過中國轉軌過程中實際腐敗增加的五大原因:
一是隨著經濟發展和貨幣化程度的提高,權力的經濟價值增加了,如過去蓋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