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諱言,隨著改革的深入,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已經從自然經濟文明邁向商品經濟文明時代。
“天不變,道亦不變”的不思變革的觀念向“變化中求發展”的多變觀念轉變。
“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觀念向“區域經濟一體化”、“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開放經濟與開放社會觀念轉變。
“官本位”觀念向“個人價值透過社會多元實現”的平等觀念轉變。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農觀念向“效率優先,貢獻優先,先進優先”的觀念轉變。
“名正言順”的人治觀念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觀念轉變。
“宗族血緣關係為紐帶”觀念向“對社會貢獻大小決定人的社會地位”的“人的社會化”觀念轉變。
“人身依附”觀念向自我獨立、自我意識、自我負責的“人的解放與發展”觀念轉變。
總之,中華民族正由“生存模式”向“發展模式”大轉變。
從《周易》闡釋的“簡化”和“變化”,和馬克思關於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理論,都向我們昭示:我們必須做好“變”的文章。
1980年代,儘管我的生存條件只有“兩鬥米”,但我依然在“變”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諦,找到了農村、農民,特別是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長期享受不平等待遇的癥結——“二元社會”。
美國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劉易斯透過對印度、埃及等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研究後於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經濟結構理論。
所謂二元社會結構,是指我國建國後透過一系列分割城鄉、歧視農民的制度安排而人為構建的城鄉隔離的社會結構。在一個主權統一的國家內,人為地把全體公民區分為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形成農民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