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梁謀”反映那時文人著書只為謀生存,不敢追求真理,直抒自己的見解。我之羞為“稻梁謀”,又不得不為“稻粱謀”,實乃當代知識分子之悲哀也。
特別在農村種地那半年的“逆向思維”,我似乎徹底看清了我處的時代,加上在浩瀚的史冊裡遇到那麼多的先賢,我開始審視自我,重新定位我的人生——讀書當為天下謀。。 最好的txt下載網
“盆地意識”赤裸裸跳進大海
第四章 特區與貧區的“碰撞”
“盆地意識”赤裸裸跳進大海
——盆地意識走進特區會怎樣?
海南——十萬大學生“體制外”自由擇業
“盆地意識”與川人出川
“市場經濟”與闖海人
整個四川都在群山包圍之中,自然地形呈盆地形狀,盆地俗稱“鍋底”,引申到思想觀念中,往往是比較保守、封閉的一種形象說法;長期相對封閉,形成“盆地意識”。 1980年代後期四川曾有過一次關於“盆地意識”的大討論,意在警醒川人不要保守狹隘,要解放思想,走出“夔門”。這次大討論對四川思想解放影響很大。
關於“盆地意識”,有人做了這樣的歸納:“怕、僵、滿、木、私、浮”。
一是“怕”。有些領導幹部怕擔風險、怕擔責任、怕得罪人,檔案沒規定的不敢幹,對一些沒有先例的事情,也不敢越雷池半步。
二是“僵”。主要是思想僵化,習慣於按傳統計劃體制下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辦事。習慣用老眼光、老觀點觀察事物,分析問題。
三是“滿”。表現為小富即安、小成即好、小進即可,工作要求不高,目標不大,只求過得去,不求過得硬。
四是“木”。表現為麻木不仁,意志消沉,對事關發展的問題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精神不振,狀態不佳,事業心不強。
五是“私”。主要表現為私心太重,個人利益至上,部門利益至上。不給好處不辦事,給了好處亂辦事,把自己手中的權利作為謀取利益的砝碼。有的耍威風,好象不卡一下,不拿一點,就顯示不出自己的地位、權力。
六是“浮”。表現為心浮氣躁,沉不下去。不學習,不思考,對新事物、新知識知之甚少,社會應酬多,研究問題少。這些問題雖然只在少數人和個別部門存在,但影響大,危害深,直接會影響到經濟發展。
我家地處川東南丘林,雖無高山但足以遮擋視線,是最容易形成“盆地意識”的地方。
很小的時候看見下鄉知青回家我都會目送他們翻過山坳,我對他們回城後的生活一無所知,只知道那是“天堂”。
後來我批評那些當了幾天知青就認為自己受了苦,認為自己瞭解農民的國家幹部,說:“你們當年的苦就是我當年的福,是我的夢想,我知道你們遲早會回到城裡,而我卻註定了一輩子數星星看月亮。”
正是由於四川盆地給川人形成了太多的壓力,所以動力十足。那雙“盯住知青返城的小孩目光”告訴我們,每一個川人都像野馬一樣期盼“脫韁”。回溯歷史,我們發現四川地理上的封閉,不但沒有使川人“坐井觀天”,反而促使川人有了“衝出夔門”的強烈願望。
時光荏苒,從為“自學成才”寫總結到今天二十年過去了,本人也從“任點江山小諸侯”的激情中回到“天涼好賦閒”的平靜,甚至於頹廢。稜角沒有了思想還犀利嗎?還會寫文章臭罵腐敗者“屙丘痢打擺子”嗎?當初在農村種地時那諸多為什麼現在能解開嗎?
為解開青年時期似乎不知天高地厚的為什麼,也為了驗證一位孜孜以求奮發向上的農村知識青年的前途和命運,同時驗證我們時代給予奮鬥者怎樣的“機遇和厚愛”,讓我們重現這二十年的風雨歷程吧。
1988年6月9日半夜子時零點27分,父親用無賴的淚光把我送上去海南的火車,他知道我帶的錢只夠去的路費。
和所有闖海南改革大潮的年輕人一樣,一路上充滿了幻想,充滿了希望,甚至還有點浪漫情懷。“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最簡單最樸素的真理。
很幸運,同路是兩位電大畢業搞行政工作的中年人。一路上,我們吹不完的龍門陣。似乎解開了我許多思想困惑。這兩位仁兄,政策水平頗高。從他們口裡,我知道:年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後,根據中央“海南的改革可以有更大的靈活性”、“海南可建立市場調節新體制”的政策精神,海南可以充分發揮特區立法優勢,把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