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老在農村父母身邊生活啊。1990年春節剛過,我再次遠涉千里之外的金陽。
還是那句話,機會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剛下汽車就碰到金陽縣政府副縣長徐寶清,他說:“你運氣來了,龍縣長看上你了,你不要去文教局了,趕緊去找人事局王局長”,也沒有怎麼弄懂,叫找就找吧,總之是好事。
後來才知道,縣長龍德才在研究人才引進工作時,看到了我的資料。在龍縣長看來,洪正舉是內江市公開考聘的鄉鎮幹部、電臺編輯,又有改革開放前沿陣地——海南特區工作背景,客觀上在發達地區也算“百裡挑一”的人才。在他看來我是金陽幹部隊伍中少見的胸懷大志的人。
龍德才是彝族幹部中出類拔萃的人才,他身上有彝族同胞的直率、堅忍和吃苦精神,也有發達地區幹部比較突出的豁達、變通和開放思想,喜音樂善口才,字寫得洋洋灑灑,人長得伸伸展展。
龍縣長有段語錄我至今仍然記憶猶新。
“不要一個紅燈擋了一串綠燈,所謂開放是全面開發,放權是系統放權,你放我不放等於不放”。
作為金陽彝漢幹部的精神領袖,我在他身上學了不少東西。我在金陽的影響很大程度也是他幫忙創造的,除利用會議間隙將我一一介紹給四大班子主要領導外,還委託辦公室、人事局及其他女孩子比較多的部門領導給我張羅相親,可謂關懷備至。
看來我真是運氣來了,不用一隻煙、一包糖,更不要說紅包,就從應招的鄉村老師轉而當上了縣長秘書,並且獲得了一展身手的大好機會。
不過,沒多久他就調任涼山州中級人民法院院長了,後來作了涼山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我和所有的人才一樣,不會忘記龍縣長的知遇之恩。
《政府工作報告》據“實”立綱
在公文撰寫上,憑藉內江及海南特區成熟經驗和開放意識,一掃傳統“司爺”文風,取“上”精神,取“書”框架,據“實”立綱。以大量的會議記錄、情況通報、領導意見、代表委員建議提案、部門和基層建議以及全縣34個彝漢鄉鎮全部跑完的切身體會,撰寫屬於金陽特有的《金陽縣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也屬於洪某人獨特風格的公文文書。龍縣長說:“用小洪寫的報告念出來好像沒有那麼回事”。
在金陽工作期間,《牧漂木》的作者,當時在金陽縣掛職縣委副書記陳祿明給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
“實踐今日,莫誇明天”是他給我的告誡。
“奮進復追求,情隨江水流,壯心歸大海,萬險不回頭”是他委託著名詞作家樑上泉為我題寫的勵志中堂。
陳祿明當時大概50出頭,表情總是處於思索狀態,儼然一幅活的“思想者雕塑”。我們倆交往沒有秘書和書記界限,各抒其志。
有時他到我宿舍看我練書法。我寫字很有個性,總是一邊很抒情的唱歌一邊很抒情的寫字,心、口、手渾然一體,一幅字下來有如蒸桑拿般痛快。
有時我也去他的宿舍,我們一邊燒土豆吃,一邊討論金陽發展思路及其他民生問題、民俗問題等意識形態的東西。偶爾也討論進入1990年代後我們國家新的精神領袖問題,城市經濟改革如何突破的問題,傳統文化與西方思想的交流與對接問題。當然更多的還是我們都喜歡的文學。
我們後來都離開了金陽,他當上了四川省儲備物資管理局局長。官越當越大,詩越寫越越好,只是平民意識不變,平易近人不變,對我的關心一直沒有變。
下面是時任四川省儲備物資管理局局長陳祿明給我寫的一封信:
正舉同志:
來信和條幅均已收到了。
條幅寫得不錯。由於近日連續出差,未能去找有關編輯,過些時間碰機會,一定推薦。
為鼓勵兒子抓緊時間學習,我想到兩句話:“實踐今日,莫誇明天”。請你斧正並代書,可以嗎?
《星星詩刊》六月號有我的四首詩,待印出以後,一定寄一本給你。這裡帶去二月號,請指正。
致禮!
陳祿明 5月23日
“金陽縣商業改革”與“休克療法”
當年,金陽縣有位叫董仁榜的年輕常務副縣長,比我小一歲,喜歡書法,公文寫得四平八穩,人也長得很伸展,是金陽漢族幹部第一高官。我們倆多次到高山峽谷絕對貧困的彝族地區考察,對這個民族生存條件十分同情。不同的是他每一次都能抓住機遇,該提幹就提幹,該入黨就入黨。我們喜歡一起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