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也,而反以為安,豈一道哉?故人主之聽者與士之學者,不可不博。
尹鐸為晉陽,下,有請於趙簡子。簡子曰:“往而夷夫壘。我將往,往而見壘,是見中行寅與範吉射也。”鐸往而增之。簡子上之晉陽,望見壘而怒曰:“嘻!鐸也欺我!”於是乃舍於郊,將使人誅鐸也。孫明進諫曰:“以臣私之,鐸可賞也。鐸之言固曰:見樂則淫侈,見憂則諍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見壘念憂患,而況群臣與民乎?夫便國而利於主,雖兼於罪,鐸為之。夫順令以取容者,眾能之,而況鐸歟?君其圖之!”簡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幾過。”於是乃以免難之賞賞尹鐸。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數更,雖未至大賢,猶足以蓋濁世矣。簡子當此。世主之患,恥不知而矜自用,好愎過而惡聽諫,以至於危。恥無大乎危者。
○別類
二曰:知不知,上矣。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戮民無已。夫草有莘有藟,獨食之則殺人,合而食之則益壽。萬堇不殺,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溼之則為幹。金柔錫柔,合兩柔則為剛,燔之則為淖。或溼而幹,或燔而淖,類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大方之類也;小馬,大馬之類也;小智,非大智之類也。
魯人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問其故,對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則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
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難者曰:“白所以為不牣也,黃所以為不堅也,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牣也。又柔則錈,堅則折。劍折且錈,焉得為利劍?”劍之情未革,而或以為良,或以為惡,說使之也。故有以聰明聽說,則妄說者止;無以聰明聽說,則堯、桀無別矣。此忠臣之所患也,賢者之所以廢也。
義,小為之則小有福,大為之則大有福。於禍則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獸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安可推也?高陽應將為室家,匠對曰:“未可也。木尚生,加途其上,必將撓。以生為室,今雖善,後將必敗。”高陽應曰:“緣子之言,則室不敗也。木益枯則勁,途益幹則輕,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敗。高陽應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驥、驁、綠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則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見也,智固有不知也,數固有不及也。不知其說所以然而然,聖人因而興制,不事心焉。
○有度
三曰:賢主有度而聽,故不過。有度而以聽,則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則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審也。
客有問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為私?”季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當無私矣。”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餘也。冬不用{⺮翣}。非愛{⺮翣}也,清有餘也。聖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乎己也。節己,雖貪汙之心猶若止,又況乎聖人?
許由非強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則貪汙之利外矣。
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教導於天下,然而無所行。教者術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是何也?仁義之術外也。夫以外勝內,匹夫徒步不能行,又況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自行矣。
先王不能盡知,執一而萬物治。使人不能執一者,物惑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繆,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者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者也。智慧去就取捨,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明,清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分職
四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智反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也。人主之所惑者則不然。以其智強智,以其能強能,以其為強為。此處人臣之職也。處人臣之職,而欲無壅塞,雖舜不能為。
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於五人者之事無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通乎君道,則能令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