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袁世凱傳 作者:瞎說唄

將領,同時還選拔了天津武備學堂畢業生何宗蓮(總教習)、吳金彪、曹錕、田中玉、劉承恩等擔任教習或軍官。又聘請德國軍官沙爾等為教習,根據德國陸軍操典進行訓練。③定武軍十營,計步兵三千人,炮兵一千人,騎兵二百五十人,工兵五百人,共四千七百五十人。袁世凱接管以後,派吳長純在山東、河南、安徽各州縣招募步兵二千二百五十人,派魏德清在錦州、新民一帶招募騎兵三百人,總計七千三百人。按照他呈報督辦軍務處的營制,迅速改編成新建陸軍(全軍編制見下頁表)。

從該表可以看出,新建陸軍雖然還沿用淮軍的營務處、營、隊、哨、棚等名稱,但編制上打破了舊軍的框框(舊軍一般以營為單位,每營五百人,不分兵種),而基本上採用了近代德國的陸軍制度:軍隊分步、馬、炮、工、輜各兵種;一軍分兩翼,每翼轄二三營不等;每營官兵一千一百二十八人,等等。袁世凱在軍制方面的改革,揭開了清軍編制近代化的序幕,在中國近代的軍制史上是一個重大的轉折。

新建陸軍中有炮兵、步兵、騎兵、德文四所隨營學堂,統稱“行營武備學堂”。1896年初,袁世凱在正兵內考取“粗通文字者二百三十餘人”,以八十人學炮兵,八十人學步兵,二十四人學騎兵,五十人學德文,於5月13日一律開學。各學堂均聘請德國軍官擔任總教習。規定學習期間兩年,畢業生除學德文者準備派赴德國留學外,其餘都擔任下級軍官。學生每季大考一次,監考官、閱卷官和巡查官都由袁世凱親自派定,一切規矩如同科場,優等者加薪受獎。為了收買人心,袁還從自己每月的薪金中取出三分之一(二百兩)作為獎學金。④從這四所學堂中,袁培養出一批軍官。後來,從這批軍官中又挑選一些人送到日本留學,其中著名者有:孫傳芳(1885…1935)、張士鈺、張樹元、劉詢、陳樂山、曾子彥等。

此外,還有講武堂和學兵營。講武堂於1896年6月16日開辦,專門抽調在職的哨官和哨長學習,規定每哨長官三人,輪流到講武堂“聽講行軍攻守各法”及“經史大義”。⑤學兵營集中訓練步兵操法,每期1至3個月。第一期選拔各棚正副頭目。從第二期起,每期一營選送正兵六十名入學,受訓後仍回本營,備充頭目之選。

新建陸軍的武器,全部是由國外採購進來的。炮兵裝備德國克虜伯廠出的五十七厘米過山炮和七生特半陸路炮等。步兵使用奧國造的曼利夏步槍。騎兵使用曼利夏馬槍和戰刀。軍官一律配帶六響左輪手槍和佩刀。除規定裝備的武器外,官兵均不準攜帶私人武器。領、哨各官及兵丁號衣鞋襪“一律黑色,不準參差”。官弁服裝袖口處有紅色官階號。⑥

袁世凱看出由於使用新式武器,舊的一套練兵辦法不適用了,必須改用“洋法”,“練洋操”。他多次釋出“訓條”,“勸諭將領講習西法”。⑦然而他認為要練洋操,“非借用西官,則辦理必仍有名無實,雖練一如未練也”。甚至提出,最好“仿海關收稅成例,事由西人經理,權自朝廷操縱”。他武斷地說:如照此辦理,“不數年間,必成勁旅數枝”。⑧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袁世凱透過中國駐德公使,延聘了十餘名德國軍官,充當新建陸軍的教習,還專門成立了教習處(後改名洋務局)。教習處的頭目巴森斯,負責全軍的訓練和作戰演習。袁對他十分信任,言聽計從,演習時和他各帶一軍,互相攻守。操場稽查施壁士和伯羅恩,負責操場訓練,袁每至操場校閱,都依靠他兩人指點。此外,禮節兼軍械稽查魏貝爾,炮兵教習祁開芬,騎兵稽查兼教習曼德,⑨德文教習慕興禮,號兵樂隊總教習高士達等都各稽查一方面。由這些洋教習定出各種規章制度,又由他們監督實行。新建陸軍的技術訓練,主要就是在這些洋教習的指揮下進行的。由此可見,新建陸軍的生存和發展,一開始就附屬於侵入中國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而且,它實際上也是列強侵華政策的產物。

甲午戰後,不少侵華分子向清政府建議練新軍,漢納根是第一個。此後,清政府的外交顧問福士達(JohnW。Foster)隨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後回到北京,也極力鼓吹改用西法練兵。他還寫了一個《整頓中國條陳》,第一條就說:“中國目前急務,須先整頓陸軍”。⑩英國駐華公使歐格納(N。R。O'Coner)也勸清政府選“忠廉有才略大臣”,練“一枝勁兵”。'1'這些侵華分子鼓動清政府練新軍,儘管目的不完全一樣,但大致說來,除想推銷軍火,控制中國軍隊外,主要是為了鎮壓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反抗運動,以保護他們的侵略權益。他們告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