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實現了。
國會的危機使非國民黨議員都普遍不滿起來。參議院議員六十一人,眾議院議員一百九十四人分別聯名上書袁政府,氣憤地指出:“民國不能一日無國會,國會議員不能由政府取消,此世界共和國通義”,並質問袁世凱說:以命令取消議員資格根據何法?④早在這年夏秋間,梁啟超已多次上書,要求袁維持國會。他說:“古之成大業者,挾天子以令諸侯,今欲戡亂圖治,惟當挾國會以號召天下,名正言順,然後所向莫與敵也。”⑤而今國會命運危如累卵,梁啟超和張謇便先後面謁袁世凱,詢問善後辦法。袁說:這是他為“挽救國家危亡,減輕國民之痛苦”,不得已採取的一種權宜手段,並無意根本取消國會。事後,他又親自擬定了一個“維持國會意見書”,說要簡化議員選舉手續,儘快補選議員。在玩弄這種搪塞手段的同時,袁世凱以政府不能無諮詢機構為理由,於11月26日下令召開政治會議。
政治會議由每省派兩人,國務總理派四人,每部各派一人和總統派十人組成。所派代表大部分是清末官僚。袁世凱指派的代表是李經羲、梁敦彥、樊增祥、寶熙、趙惟熙、饒漢祥、馬良、楊度、蔡鍔、楊士琦。李經羲在清未曾任雲貴總督,地位最高,袁氏就指定他為議長,另派朱家寶為副議長,顧為秘書長。
12月15日政治會議開幕。上午九時,全體議員六十九人齊赴總統府覲見,在居仁堂靜坐等候。11時,袁世凱來到居仁堂,各議員起立向袁行三鞠躬禮,然後像小學生一樣必恭必敬地聆聽袁的訓話。袁氏滔滔不絕地說:“民國以來,人民濫用民主自由,民意輿論全失真意。主張共和之人,託共和政治之名,行暴民政治之實,”綱紀法度,蕩然無存,禮義廉恥,亦各被棄“。他要求各議員”以救國救民為前提“,不要怕國人咒罵。他說”譭譽是非千百後自有定論,此時悠悠之口,何關輕重“。最後,他說出”救國救民“的真諦,即解散國會和修改約法。⑥下午,政治會議在北海團城承光殿開幕,議決每星期開會三次。袁世凱向會議提出一大堆諮詢案:什麼”救國大計案“,即十九省都督、民政長要求解散國會案;增修約法案;組織造法機關案;停止省議會案,等等。政治會議無條件地順從袁的意旨,一一透過。
袁世凱便“據政治會議的決議”,於1914年1月10日公然下令停止全體國會議員職務,每人發旅費四百元,飭令回原籍。並煞有介事地成立了一個“籌備國會事務局”,派顧為局長,接收參議院和眾議院。上一年4月當國會開幕時,袁世凱曾派梁士治為代表致詞,聲嘶力竭地高呼“國會萬歲!”可是如今不滿一年,袁氏就把國會解散了。接著,他於2月3日又下令停辦各地方自治會,28日命令解散各省議會,把地方的一切權力都交給“萬能的官吏”。十年前,袁氏是清末籌辦“地方自治”的帶頭人和“召開國會”的吹鼓手(見第七章第三節),而今在他的眼裡,一切“民意機構”都變成了罪惡的淵藪,他的這種出爾反爾、反覆無常的言行,正是一切獨裁者、陰謀家的慣伎。
袁世凱所採取的這一系列反人民反民主的政治措施,和北洋政權的性質是完全一致的。它是在帝國主義列強支援下的、極少數封建軍閥官僚的專政,只有完全剝奪人民群眾的政治權利,不讓人民監督,才能維持其反動獨裁統治。
沒有國會,進步黨人也就失去了活動的地盤。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的那天,梁啟超急忙跑到總統府想加以勸止。袁藉口有緊要公事要辦,讓侍衛轉告梁明天再來。梁說:“我正是有要緊公事才來晉見總統”。等了好大一會,袁才出來接見。梁懇切陳詞,說明來意。袁裝作惋惜地說:“晚了,命令已經發下去,木已成舟,不能再改,只好待以後設法補救。”這些話使梁氏對重開國會一直抱著幻想。
原來,袁世凱讓熊希齡擔任總理,並非想讓他分享統治權力,而是企圖利用他為自己攫取更大的權力。當熊希齡恭順地副署了袁的一切命令,最終把國會送進墳墓以後,袁便立即把內閣看作妨礙自己實行獨裁的障礙物。他別有用心地抱怨說:“現制總統、總長、都督為三級制,共有三總,殊多滯隔!”進步黨人汪榮寶出任比利時公使,於進謁辭行時,勸袁說:“請勿行總統制,而行總統內閣制,以該制實令總統當衝。今日辦事難滿人意,若行此制,殊多不利。”袁狡辯道:“不然!往年本行內閣制,而只聞有討袁,不聞有討陸討段!”袁的決定是無可挽回的,“廢國務院事既定議”,即命令梁士詒往告熊希齡,“熊愕然”。⑦袁見進步黨人對內閣制戀戀不捨,便又使出自己的慣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