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講給袁世凱聽,如:“人言官場如戲場,然善於做戲者,於忠孝節義之事能做得情景畢見,使聞者動心,睹者流涕,官場如無此好腳色,無此好做工,豈不為優人所竊笑乎”;又“古今將兵……必先以恩結之,而後加之以威,乃無怨也。不然則叛離隨之”等等。③這些反動的政治經驗之談,灌輸到袁世凱的頭腦中,對他的志趣和後來一生的為人處世自然發生了很大的作用。
1873年7月,袁保慶突然患霍亂,死在南京。這對於袁世凱猶如是晴天霹靂,悲痛已極。同年冬,他伴隨嗣母,扶柩返回項城。從此,他的生活發生驟變,培植教育他的責任轉到了袁保恆、袁保齡身上。這兩個在北京作官的堂叔對他的影響,較他的生父和嗣父更大。
這時,袁保恆已官至戶部左侍郎,1874年春,他回原籍探親,把袁世凱帶到北京,聘請謝廷萱(舉人)教作八股文,周文溥(舉人)教作詩,張星炳(進士)教寫字,期能“讀書上進”,準備應試。④當時,袁保齡在北京任內閣中書,他在致袁保中的信中說:“凱侄資分並不高,而浮動非常。細詢其故,大約前在南時,所從師亦不切實,好在目下謝子齡兄之為人事事求實際。為置一桌,即在先生案側,而繩侄在對面套間中自為一桌,兩人隔開,免時刻交談廢讀之弊,且欲使凱侄逼近師長,以束浮囂之氣。晚間則均在書房套間,與先生比屋而居,夜課至亥正,晨以日出為始……晚間先生學生咿唔四起,月下聽之亦頗可喜。”⑤在其堂叔的嚴厲監督下,袁世凱“晝習詞章,夜究兵書”,“晝夜並進,每寢不及二三時”。⑥他把四書五經背得爛熟,“八韻(即試帖詩)頗長進”,但“文章尚不入門”。⑦
1874年11月(同治十三年十月),袁保中病死於鄉下。當時,父親死後要守喪三年,不準參加考試,但因他已過繼出去,所以沒有居喪,於1876年秋天仍然回河南參加鄉試,結果未被錄取。年底,他和陳州于姓的女兒結婚。於氏是名門閨秀,時年十九,比他大兩歲,此即後來的“洪憲皇后”。
就在結婚後的第二年初春,袁世凱回到北京。當時袁保恆剛調任刑部左侍郎,工作很繁重。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清末的北京官場貪汙納賄,奸詐偽善,汙穢不堪。袁世凱耳濡目染,學到這套官場本領,頗得兩位堂叔的歡心,爭相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什麼“中上美材”。⑧當年,河南大旱,赤地千里。冬季,袁保恆奉命到開封幫辦河南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令往查,並參佐一切”,⑨多方培養他作官的才能。
在開封住了不久,1878年5月袁保恆由於感染時疫,突然病逝,袁世凱代從叔把公事交待完畢,返回原籍。過慣城市官僚生活的袁世凱,對於鄉村生活感到乏味,不願再回袁寨,而改住陳州。陳州是“舟車駢會財賦之區”,地當豫東交通要衝。袁家在城裡有一所大宅院,是袁甲三生前購置的,袁世凱就住在這裡。這一年的12月,他的長子袁克定出生。⑩
袁世凱和他的家人一樣,淫邪愚昧,好談鬼神,相信風水。過去他的先輩官運亨通,他確信這是他家墳山風水好,現在父輩年齡在五十上下,相繼死去數人,又認為這是宅第不祥。因此,到處“延堪輿家,卜宅兆”,作道場,為袁家祈福禳災。'1'可是,不管他怎樣馨香禱祝,求神弄鬼,仍然不能挽救封建大家族由盛轉衰的歷史命運。據記載,他家“人人坐食,而兼習嗜好”,有的“已成廢人”,'2'你爭我奪,矛盾重重,無法再維持“四世同堂”的局面。大約就在1878年,袁家“將所有田土剖為十二股”,按袁世凱父輩人數分了家。'3'袁世凱於袁保慶名下,得到相當豐厚的一份家產。從此,自為一家之主,對很多事情可以自作主張,生活更加放蕩不羈。
他經常策馬馳騁郊外,揮鞭狂叫,追歡逐樂。還呼朋引類,附庸風雅,糾集一幫“秀才”,成立“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文社”,自為盟主,“捐資供給食用”,'4'博得“慷慨好施”的美名。某日,他正在袁宅仰山堂讀書,一個秀才前來拜訪,兩人一見如故,臭味相投,遂換帖結拜為兄弟。'5'此人便是徐世昌。徐世昌(1855…1939),號菊人,天津人,破落官僚家庭出身。當時窮困潦倒,正在陳州授館課童,他和袁世凱一樣,功名心很盛,只是苦無路費北上應試。後來,袁解囊贈款,使他得以啟程。他於1882年中舉,1886年中進士,入翰林院。此後成為袁一生的重要謀士。袁曾對人說:“菊人妙才也。”'6'
袁世凱依靠自家的門閥,經常出入官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