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2 / 4)

小說:袁世凱傳 作者:瞎說唄

益的維護者,在信中說:“況兵者漢人,蹂躪者亦漢人,我漢人胡為自相屠戮”:“閣下及諸英雄……或則有要求,即轉達項城,籌策維護。諸公大才,不獨不咎既往,且可重用共襄國事也。”③當北洋軍攻佔漢口以後,他於11月4日親到灄口,“與薩鎮冰、馮國璋及統將詳細籌商”,“一面出示曉諭招撫”④,一面叫劉承恩再次致書黎元洪,提出實行君主立完,早日和平了結。11月8日,黎元洪回信,拒絕君主立憲,但明確表示如他贊助共和,當推為“第一任之中華共和總統”。

袁世凱覺得誘和有了希望,為進一步摸清革命黨人的底細,於11月11日派劉承恩、蔡廷斡為代表到武昌,直接與黎元洪談判。在全國革命高漲形勢下,黎堅持建立共和國的立場,並希望劉、蔡二人勸袁掉轉槍頭,推倒清朝。劉、蔡枉然而返。

袁世凱仍不死心,北上組閣後,再次派劉承恩和張春霆到漢口,於11月20日與黎元洪的代表孫發緒和曾廣為會談。談判地點在俄國領事館,俄國領事敖康夫抱著不可告人的目的充當談判的“中間人”。劉承恩說:“宮保(袁)之意以為鄂軍此舉系改良政治起見,現今政府所有皇族執政之員均已更換,將來政治改良進步必易,定可為君主立憲之國。至於前次所云必須另建民主一節,終非完美辦法。已聞某國已準備十萬精兵,藉口保護東亞鄰邦,並有向某親王雲及包為平治地方並保皇室平安等語。倘故為激烈之要求,恐惹起慘烈之干涉或許保護之事,則中國前途大有可危。是以命我前來向諸公愷切勸諭,不必為過激之舉,早日和平了結為是。”孫當即反駁說:“清政府已失全國之信任,袁宮保向來明達,如此大事已定之時,必欲推戴滿清為君主,不獨鄂省一方面不表同情,恐各省國民及熱心志士亦將不能俯就。好在我等雖不認滿清為君主,必仍保其安富尊榮。至於外人干涉等語,此係恐嚇小孩子之話,況國際公法載有明文,豈堂堂袁項城素稱大人物而不明此理!”⑤

雙方從下午6點辯論到晚上11點,毫無結果,會談只好暫告結束。劉承恩立刻將談判經過稟報袁世凱。

“不學多術”的袁世凱,一手牽著多條議和的線。在劉承恩以君主立憲為條件同黎元洪談判的時候,他利用楊度等人向革命黨人展開更為狡猾的政治攻勢。當時,革命風暴席捲全國,民主共和已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階級力量對比對革命愈來愈有利。然而,就在革命高潮到來的時候,革命黨的領導人卻害怕起群眾來,不敢率領群眾無情地掃蕩封建勢力,將革命進行到底,反而被袁世凱散佈的和平煙幕遮住了眼晴。錯誤地把他視為可以爭取的第三種勢力,甘願推舉他為共和國總統,以換取革命早日“勝利”。這一切自然使這個一貫抱實用主義的野心家大為動心,認為有機可乘。他立即改變策略,迎合革命黨人的幼稚想法,攫取共和國總統。由於當時他所處的地位,還不便公開打出旗號,“心然之,特口不能言耳”。只好“於各方面密遣心腹,竭力運動,己則揚言共和政體如何不宜於中國,實則一俟運動成熟,遂爾實行”。⑥

由梁士詒和楊度介紹,袁世凱到北京不久,即接見了新從刑部獄中釋放出來的同盟會員汪精衛,對汪一再表示自己早已同情革命。以後又指令袁克定和汪結拜為兄弟,藉以籠絡汪為自己效力。據當時呈報袁世凱的一份說帖記載,袁克定曾向汪提出解決時局的三個條件:“舉伊父為臨時總統”,“南北統一”,伊父對蒙藏用“皇帝名義”,並要求汪質商於南方革命黨人。

接著,秉承袁世凱的意旨,楊度串通江精衛於11月15口宣佈成立“國事共濟會”,上書資政院,要求“具奏請旨,宣告實行停戰”。“並請旨召集臨時國民議會,議決君主民主問題,以期和平了結”。⑦在此以前,唐紹儀也“曾擬一折,請國民大會決定君主民主問題,服從多數之取決,清廷不允”。⑧由此可見“國民會議”是袁黨一系的主張,而所謂“國民會議”,就是企圖製造一個機構,推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使袁既能取得中國最高統治者的地位,又不致蒙篡權的惡名。正如唐紹儀在稍後南下議和時所說:“開國會之後,必為民主,而又和平解決,使清廷易於下臺,袁氏易於轉移,軍隊易於收束,竊以為和平解決之法,無逾於此也。”⑨

11月下旬,資政院三次集會,討論楊度的陳情書。除範源濂、劉澤熙等少數人贊成楊度的主張外,多數人則不同意討論這一重大問題,有的人認為應先請袁世凱到院說明“到底主剿主撫”。雙方辯論十分激烈,“秩序大亂”,“幾致用武”,“於是議員紛紛散去”。⑩其後,資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