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3 / 4)

小說:論語 講義 作者:炒作

敬兄長。這是說士人如果無才也必須有德。子貢又問:再次一等的標準是什麼?孔子說,說話必定算數,行動一定堅決,像石頭一樣老老實實的百姓,或許可以說是最次一等計程車人了。“硜”讀kēng,表示石頭堅實的樣子。這是說士人如果無自覺的道德修養,那麼最起碼也要有樸實的品德。這裡的“小人”不是指品德有問題,而是指百姓。子貢又問:那當今的為政者怎麼樣呢?孔子說,哼,這些器量狹小的人,算得了什麼呢?“鬥”,量器,能裝十升。“筲”,竹器,裝一斗二升,都是容量不大的小器皿,以此指器量狹小。這是孔子對當時那些充滿野心、不守禮法計程車大夫的描述,其實子貢問這段話的目的就在詢問孔子對當時士大夫的看法,但又不好直言,故先問士,然後層層遞減,直到最後始得出答案。也就是說當時那些所謂計程車大夫連“言必信,行必果”的小老百姓都不如,也足見春秋末年天下的混亂,斗筲之人當道,孔子這樣的聖人當然也就不得其位而不能行其政了。子貢聰穎,所以問問題總是含蓄而巧妙。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孔子說,不能與得到中道的人交往,那就只有狂狷的人了。“中行”的“行”當“道”講。中道即不過不及。“狂”和“狷”是孔子講的兩種不能得中道的偏頗之行。狂,就是隻知進不知退;狷,則是隻知退不知進。一般的人不能得中道,不是狂就是狷,不是過分地驕傲自大就是過分地自暴自棄。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善夫!”“不恆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佔而已矣。”

孔子說,南方的人曾經說,人沒有恆心就不可以做巫醫。中國古代巫、醫是不分的,巫、醫是一家,巫主人之命,醫主人之病,命和病是相連的,什麼樣的命就可能生什麼樣的病。朱子說:“巫,所以交鬼神;醫,所以寄生死。”巫是用來和鬼神相交流,醫生可以掌握人的生死。《黃帝內經》裡面有很多章節巫和醫是並講的,命和病是同看的。孔子說一個人沒有恆心就連巫和醫都不能做,這句話說得對啊。在孔子看來,巫醫百工都是技,而不是道。如果沒有恆心,連巫、醫這種技術活都不能夠去做的話,何況於修道呢?“不恆其德,或承之羞”,這是引用《易經》裡恆卦第三爻的爻辭來說明這個道理,如果一個人不能恆守他的德行的話,必定招致羞辱,“承”就是“進”,進而遭到羞辱。孔子說一個沒有恆心的人,用不著去占卜了,佔不佔都知道他不會成功的,因為沒有恆心什麼事都做不成。這是孔子講恆的道理,人要有恆心,恆就是常,人要有一顆恆常之心。這是《論語》中第二次出現有關《易經》的言詞,第一次是在《述而》篇中“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是儒家所追求的一種兼收並容的很高的精神境界,“和”是求和睦、和諧,但是怎樣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呢?“不同”,對每個人都允許他個性的存在;對每個民族都允許其民族性存在,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在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情況下達到兼收並容,達到和諧。如果要求大家都一樣,你必須和我一樣,我必須和你一樣,抹殺個性,只會誰也不服誰,那勢必形成對抗,而不會有真正的和諧。中國儒家思想講辯證,而且也講得很深刻,只有真正的尊重、理解,求大同,存小異,才會有真正的和諧。互相尊重,既求大原則的相同,又允許差異的存在,就是君子的和而不同。小人卻是隻有表面上的相同,這兩天,我們兩個要好,什麼都同,穿一樣的,吃一樣的,說一樣的話,都討厭同一個人,這樣就交上朋友了。過兩天,兩人反目,什麼都不一樣了。小人追求的是利益上的相同,而不是達成諒解上的和諧,只有大義是恆久不變的,利益則可能隨時變化,所以小人沒有長久的朋友。小人尚利,安得和?君子尚義,求大義上的相和,不求小利上的相同,所以君子有長久的朋友。和而不同的真諦其實就是遵循宇宙的規律,萬物只有各得其所,各順其性的時候世界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子路第十三(6)

人而無恆,不能為巫醫。 共和國五十一年,裡從成都雙流應天寺八十五歲老尼仁學法師習中醫,及今已七年矣。七年之間,漂泊浪跡,師父圓寂。又從成都名老中醫溫如秀習醫理,雖略有得,終未能升堂入室。始深悟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之理。今繪此圖,以紀念師父殷殷誨教之恩。共和國五十八年暮春時節,李裡繪並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