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3 / 4)

小說:論語 講義 作者:炒作

當中來的,從祭祀活動中衍生出人倫道德的禮儀。

。 想看書來

學而第一(12)

所有的禮節,其用處就在於和睦,所謂以和為貴。制禮作樂的目的,特別是制禮的目的,就是使人各安其分。比如說,學生有學生的禮儀,給老師安一下凳子,請老師坐,倒水給老師喝,整整齊齊地坐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課,這是學生的禮。竭盡全力教書,安於老師的本分,這是做老師的禮。老師不安於本分,一邊上課,一邊想著要去炒股,要去洽談,完了。學生不安於學生的本分,一邊在這裡讀書,一邊想著那裡在放電影,那裡在上網,那裡又在做什麼什麼了。“禮”就是要使大家安心,各安其分就是禮。大家都安於自己的本分了,自然就和睦了。為什麼在教室裡大家能夠一起上課呢?因為有禮節,有秩序,禮就是秩序。如果我們不安分了,不安於自己的禮了,做老師的無禮了,“哎呀,好累啊,不講了”,無禮了,學生就要轟老師下去;學生不安於自己的禮了,在下邊聽著聽著就想,“哼,講的啥子嘛,我要上去把這個老師撬下去,我來講,我比他講得更好”,上到講臺來,一邊推我,一邊喊著“你給我讓一邊去”,這樣的教室還有秩序嗎?沒有秩序,就是無禮,無禮就要取鬧,所以禮是保證大家和睦的原則和條件。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這裡的先王就是指的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斯”是代詞,表示“這”。先王之道,這個為美。“這個”指代什麼呢?指代“禮之用,和為貴”,就是說先王治理天下之道都是以這個“禮之用,和為貴”為美。“小大由之”,“由”就是遵循,遵循什麼呢?遵循“禮之用,和為貴”這樣一種態度來辦事情,先王治理天下,不管什麼事都以天下的和睦、和諧為出發點,而實現天下和諧的方法是什麼呢?是用禮節來加以限制、協調。大事小事都遵循這個原則。“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為了求得和睦而和睦,不用禮來約束,那也是不行的。比如說,我為了求得與大家的和睦,我就給大家說,今年期末考試我悄悄把題目全部送給你們,我這個老師對你們多好啊。監考的時候,讓你們抄、抄、抄,多和睦啊,一片和諧,結果呢,不以禮節之,求得了表面上的和諧,但這個和諧是違背了原則的,是以“不可行”。放棄禮的和睦是假和睦,不是真正的和諧,這是不行的,這樣就亂了。

原則與和睦是分不開的,既要和睦又要講原則,和睦的前提是遵守原則,而不是放棄原則。這是這句話的關鍵。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信近於義,言可復也”,“信”,就是我答應你的話,人言為信,但是我答應你的話必須是要符合道義的。這有兩層意思,第一,我答應你的事必須是我辦得到的,不能亂答應。我答應明天把太陽摘下來送給你,能不能守信用呢?不可能。太陽永遠摘不下來,我就永遠失信於人。所以答應的必須是辦得到的。第二,答應別人的必須是符合道義的。你說,某某,你去幫我把他殺了嘛。好,我答應你,但殺人是不符合道義的,不符合道義的事也亂答應,即使辦成了,也違背了義,違背了做人起碼的原則,所以這也是不行的。你的承諾一定是要符合道義的。“信近於義,言可復也”,“復”就是實現,你承諾的,必須符合道義,你的承諾才能夠兌現,才能夠實現,這就叫“言可復也”。

“恭近於禮,遠恥辱也”,你對人家恭敬,但是必須要以禮來限制;你只是恭敬而不講禮,就放棄了原則。比如,某個學生,他親戚是省長,或者市長,我對他特別恭敬:同學你快喝水啊,你冷了快加件衣服啊,你看不清了,我的書拿給你看,你筆記都不要做了,我幫你做筆記……我是老師,我這樣對他,其他同學一看,這個老師簡直無恥。沒有禮來節制,真是自取其辱。我對大家行禮,給大家鞠躬,對學生一視同仁,對大家的提問,公正地回答,不偏不倚,這才符合我老師的身份,符合老師的禮儀,才叫“恭近於禮”。

。 想看書來

學而第一(13)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因”當憑藉講,“親”當親人講。一個人行事都要有所依憑,有所依靠,而你所依靠的人要不失其親,就是要依靠親近的人。你總不能依靠疏遠的人,或者依靠仇人。“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這裡的“宗”就當可以依靠講。如果你憑依的人是不能依靠的,就可能會遇到不測。我舉個例,戊戌變法的時候,慈禧太后要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