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操守、有學問、有道德、有情操。“士”下面一個“心”,表示心向往做士人,我立志要做一個士人,立志做一個讀書人,就是“志”。心期於士,心對士的嚮往就是志。
txt小說上傳分享
學而第一(11)
“父在,觀其志”,父親在的時候就看你的志向,看你有什麼樣的志向。在古代,父親在的時候,家裡邊的事是父親做主,父親還在的時候,你不能去自立門戶,但要有志。 “父沒,觀其行”,“沒”就是去世的意思,父親去世以後就看你的行為。父親去世以後你就當家做主了,那麼你的行動就能說明問題了。“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三年都能夠不改變你父親的道,那就可以說是孝了。這句話不好理解,“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如果父親是個小偷,你是不是要做三年小偷呢?父親是騙子,你也要做三年騙子?這就叫盡孝嗎?這裡的關鍵是“道”字。“道”是褒義的,美好的、崇高的品格、道德才能稱為道。三年都不改父親身上的那些崇高的、美好的道德、品格,這才叫做孝。《孝經》裡邊講孝,什麼才是真正的孝?不是給點飯吃就是孝,給點錢花就是孝,扶你走一段路就是孝。真正的孝是“善繼其志”也,真正的孝順是善於繼承祖先的、父輩的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大孝。這一句話還有一層深意,父母親身上不都是好的,也有不好的,用三年的時間來繼承父親身上好的,三年有九百多天了,父母親身上不好的,你也要透過這三年去除掉,這就是改良。這一句就蘊含了整個中國文化立國的精神。為什麼世界上的古文明都斷代的斷代,滅亡的滅亡,只有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屹立於世界,就在這一條:“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中國文化講繼承性,強調對前輩的肯定,所以中國文化是肯定之肯定之肯定;而西方文化是否定之否定之否定,它是不停地否定前代。對父親的否定就是對前代文化的否定,中國文化講肯定,就是不停地在對前代美德肯定的基礎上,再有所損益。“損”就是減去,“益”就是加上,做符合時代發展的增減。所以中國文化是不斷地肯定下來的,奠定一個泱泱大國,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不停地對前代的肯定,舜肯定堯,禹肯定舜,湯肯定禹,文王肯定商湯,武王肯定文王,周公肯定文王、武王,孔子肯定周公,孟子肯定孔子……一代一代對前代肯定,然後再繼續發展,就越來越壯大。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作過一篇《西南聯合大學碑記》。當時抗戰爆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遷到雲南昆明,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許多名教授都在這裡,聞一多、朱自清等。抗戰勝利以後,三所大學要北返,這個時候馮友蘭先生就作了這篇碑記來記念抗戰八年中的西南聯合大學,中間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
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遺烈,作並世之先進。我國家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中居獨特之地位。並世烈強,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所謂“周雖舊邦,其命惟新”者也。
意思就是說,並世的列強,比如美利堅、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俄羅斯,這些國家,都是新而不古,都是新國不是古國。“有古而無今”,希臘、羅馬是古國,可是滅亡了,只有我中華民族是亙古及今,既是一個古國,今天仍在發展。“周雖舊邦”是《詩經》裡面的一句詩,周朝是一個古國,但是它有新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就是這樣的,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文明,但是到21世紀的今天,我們仍然在蓬勃地發展,有新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從哪裡來?從“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來——我們善於繼承,善於肯定我們前輩的文化,然後加以發展。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一句是接著上面“三年無改於父之道”來講的。“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就是禮。禮儀的用處,以和為貴,為什麼要制禮作樂呢?就是因為禮的用處,是用來調和大家,使大家能夠和睦、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這個和諧。大家先看一看這個“禮”字,象形文字是這樣的“”,左邊是一個顯示的“示”字,“示”字上半部分一橫表示天,一點表示上,合起來指天上,下邊的三筆表示日、月、星,天上出現了日、月、星,就是顯示,天顯示日、月、星給人間看就是“示”的本意。右邊的“豆”字是什麼東西呢?“豆”在中國古代是一種祭祀的禮器。禮器裡面放著很多麥穗兒,糧食豐收了,用糧食來祭祀天地,這就是禮。禮的本意就是祭祀,祭祀天地。所以禮節是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