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3 / 4)

小說:最後一個道士 作者:匆匆

“我父親當年是中國考古界的第一人,若不是文革,他也不會找個博物館藏起來。我不知道王軍為何從北方來到南方找我父親做師傅,我父親曾經說過王軍的天資和學識在那幾批年輕人裡是最頂尖的,而我父親在文革後就過著半退的生活,外面名氣比他大的教授到處都是,可以說王軍跟他學,在前途上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並且那時候我父親已經不收徒了。”

“那後來何老為什麼收了?”

“就因為你手裡的那塊玉,他用那塊玉讓我父親破了例。你知道嘛,你手中那塊玉環在考古界的價值可以頂上半座故宮博物院,因為它的背後是一個傳說。”

“別賣關子,這跟傳國玉璽有什麼關係?”

“傳國玉璽的前身就是和氏璧,那副對聯說的就是和氏璧的出處:三清山。傳國玉璽在王莽篡漢的時候,被漢孝元太后王政君砸到地上破了一塊角,後來那塊角是用金子鑲上補齊的。丟失的那一角,後來不知道去向,我父親認定這一角就掛在王軍的脖子上,就是你手上的那塊玉環。這是他的手稿裡寫的,壓在箱子底下,去世後我整理遺物看到的,那時我才明白為什麼父親會收他為徒,在這個圈子裡,誰都想親眼目睹失蹤了上千年的傳國璽。但是,關於那一角,卻有更多的傳說。”

第四百六十七章:混戰

傳國玉璽,一個頗具神話傳說色彩的國寶。

春秋時,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塊璞玉,就獻給了厲王,厲王認為一個農民拿了石頭戲弄自己,就砍了這位楚人的左腿。後來武王繼位,這位叫卞的楚人再獻寶玉,武王也是個不識貨的傢伙,以欺君之罪又砍了他的右腳;這位叫卞的楚人抱著石頭在荊山山腳下大哭遇到了路過的文王,就這樣識貨的文王破開了這玉石外面那層皮,露出其中的果然是一塊寶玉,這就是和氏璧。

關於和氏璧的故事,中學課文裡都學過,歷史演義裡也都講述過。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就拿這塊和氏璧做了一方玉璽,歷史記載其方圓四寸,有五條互相交織在一起的龍作為提紐,下面由李斯撰寫的八個篆體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字充分表明了秦始皇的心態,我是天命真龍,得到上蒼認可管理人間,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長生不老,大秦永遠昌盛。這枚玉璽,秦始皇稱它為“天子璽”,是他口諭的象徵,是最至高無上權利的存在。

只可惜,大秦傳了一代就轟然倒塌,但是這方玉璽卻在統治者的手中不停的流轉著。隨著歷史的變遷,國家命運的更迭,各方諸侯你唱罷來我登臺。自是,其隨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數次,盡嘗坎坷流離的痛楚。一直到北宋年間,靖康之難發生時,這方玉璽據說被大金國擄走,之後便再也沒有出現過。

在這之前每一朝帝王登基,都以掌握這枚傳國玉璽視為正統,沒有玉璽的只是草莽帝王,被世人看做得不到上蒼的認可,由此它又被稱為“傳國璽”。由這枚玉璽引發的慘案、戰爭和禍事可以講上幾天幾夜,但是這枚玉璽的確是在王莽篡漢時被摔破了一角。

以和氏璧為原材料打造的傳國玉璽,就算是摔破的那一角又怎會被丟進垃圾堆呢?這塊玉被歷代皇權掙個你死我活,在尚玉文化如此發達的中國,完全是有可能被拿來雕琢成其它玉飾的。

傳國玉璽最後一次現身離現在已有一千年,後來明朝朱元璋兵發矇古說是為了民族大義,其實他也是想去找那枚能證明自己是“真命天子”的玉璽。歷史上關於這枚玉璽的去留從來都是爭論不休,但是起碼自從北宋被滅後,漢人是再也沒有真正見過這方玉璽了。如果真如超子所言,何老斷定這玉環真是那玉璽一角所制,那不說破例收徒,就算是當祖宗拱著,怕是他也無怨。作為一個古文化研究者,何老怎麼會面對這樣的東西不心動?

查文斌把玩著手中那枚玉環,憑他一個鄉野匹夫都知道這東西不是凡品,那何老又怎麼會看錯?

“這東西里頭有一副圖,王軍是你父親的弟子,玉環中的圖又極有可能是我們在的這個地方。你父親是當時省裡的權威,也是國內考古界的泰山北斗,他投靠你父親怕是為了找到某些機會。”

超子躺在地上回道:“或許吧,人活著總得為了點什麼。”

活著是為了點什麼?查文斌因為超子這句話開始沉思……他還有什麼可以留念的呢?天邊那顆孤星已經即將要隕落,他是不是也該毫無留念的離去?

“文斌哥。”“嗯?”

超子站起身來說道:“這塊玉環,”他頓了頓有些猶豫。

查文斌以為他是看中這東西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