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又來了一群孩子,一邊玩,一邊罵“猶太鬼”。到傍晚,摩西又給每個孩子1毛5分錢,同樣向他們道謝。
第三天,孩子們又來吵鬧,連聲咒罵“猶太鬼”。到傍晚,摩西只給了他們每人1毛錢。小孩們臉上呈現出不滿足的神色,但還是收下了。
第四天,這群小孩又來吵鬧了。但到傍晚時,摩西卻把雙手一攤,表示不再給錢了。
從此以後,小孩再不來這裡玩耍和吵鬧了。
孩子們最初前來吵鬧咒罵猶太人是出於某種他們自己也不知就裡的反猶偏見,這種偏見顯然是社會汙染的結果,但僅就這些孩子的行為來說,則多少是帶有自發性的。對孩子們的自發行為,用硬的是不行的,無論是用罵還是恐嚇,只會激發他們更大的興趣;如果要是訴諸武力,則有可能釀成真正的反猶主義*。而現在,由於不罵不打反而給錢,已於不知不覺中將他們自發的反猶胡鬧轉為爭取猶太人的賞金的打工,而打工則必定隨著報酬的遞減,積極性也遞減。所以,到孩子們對報酬降低感到不滿時,他們已經全然忘記了自己來此胡鬧的遊戲性質,而認同了打工仔的身份:“不給錢,我們就不幹了!”對付這種不可理喻的反猶主義,利用過正原則,也許是一種很有效的辦法。
作為管理者,某種行為要是不出現的時候,下屬的某種行為必然會消退。比如,員工上班不好好工作,在背後瞎議論,上司如果不當場糾正,不表態的話,就會縱容下屬養成講閒話的壞習慣。
如果員工好的行為沒有得到獎賞或認可的話,他好的一面就會消退。消退現象現在是企業裡的一個大問題,背後議論的壞毛病是怎麼養成的?很大程度上就是經理造成的,因為經理就喜歡背後發牢騷,哎呀,那個部門老不配合我們,或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