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那個患者在進行心理治療時,他的表情告訴顏謐,他其實是在炫耀“我是一個拯救者”。當然,與顏境有所不同的是,他來心理治療,還隱約在渴求一個完美結果,“我能不能既享受拯救者的角色,而又能放下很累的痛苦”。
顏謐對此有些無語!因為這類人自認為自己人生的意義,來自於“我能救人,這真棒”。如若停留在這一點上,也不影響社會功能。但是,慾望是無窮的,其中的一部分人會發展成:“救人”的能力越來越強,而需要我救的問題也越來越重,從“救人”最終發展到“受虐”。
另外,顏謐也曾治療過許多單純的受虐狂。解釋一下,為什麼有人愛受虐呢?因為受虐令人具有存在感。就好像,所有人都知道體內有五臟六腑,但我們平時都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什麼時候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就是當它在痛的時候。所以,有很多人也會“自虐”地喜歡上頭痛的感覺,因為它彷彿在提醒,人是在活著。
在顏境的案例中,由於李氏的緣故,他一直生活在受虐之中,在這個階段中,他其實是被動的。然而,李氏逝世後,沒有目的受虐的生活對他來說,顯然十分不適應,所以,有些時候,他便會自己製造些苦難出來,譬如說,滿足顏謐的各種無理要求,來得到存在感。畢竟,周圍世界永遠要有需要被保護的親人,永遠要有施虐者,英雄才有用武之地。
(繼續延伸一下,表面上,這種願望聽上去不錯,然而,世界上每一個英雄的背後,是有一個人需要被拯救,如若這個人本身不需要被拯救呢?在顏境的過度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