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還是挺不錯的。父親當兵沒幾年,我國開始實行糧食統購統銷制度,漸漸地擴充套件到一些日用消費品要憑票供應,開始出現了排隊現象。而上級對此的解釋是:排隊現象說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在五十年代,電臺裡放的是蘇聯歌曲,圖書館裡擺滿了蘇聯文學書籍,軍人身上穿的是蘇軍的斜紋布套頭衫,頭上戴的是蘇軍的船型帽。“蘇聯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成為每一個年輕人堅定不移的信念。受到這種中蘇友好大氣候的影響,父親也對蘇聯的一切發生了濃厚興趣:蘇聯音樂、蘇聯文學、蘇聯歷史,伊薩科夫的歌曲、肖洛霍夫的小說、屠格涅夫的散文、普希金的詩歌……蘇聯的文學與藝術,影響著這個單純的年輕人。我父親特別喜歡普希金的詩歌,後來見到市面上有賣普希金石膏像的,就買回來一尊放在自己辦公桌上。有一天一個首長來父親辦公室時看到了,就問這是誰的像;父親回答說是普希金的。那個首長沒什麼文化,又問普希金是誰?父親回答說是俄國的一名詩人。首長聽了以後批評父親說,小國,你有文化,要多讀馬恩列斯的書,不要讀這些無聊的玩意;這個像放在這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