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3 / 4)

求的土地。很多無地農民幾輩子當僱農,此時有了自己的土地,心情都非常激動,生產積極性異常高漲。我的父親常常看到一些農民直到深夜了還在田中忙碌,幹完了也不回家,久久坐在田頭,流露出對土地的無限眷戀。當時還組織成立了一些互助組,起初都是自願加入的,幾個家庭結合在一起,互通有無、各揚所長;而不願加入的,則自己幹自己的。土改結束後的最初幾年裡,中國農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那個時候,既沒有嚇人的政治氣氛,沒有人人自危的壓力,也不搞“唯成份論”,經濟狀況一天天地改善,社會風氣一天天好轉。除了少數人確實對新政權懷著刻骨仇恨之外,大多數人成天喜氣洋洋。可以說,剛剛解放的頭幾年,確實讓老百姓體會到了“解放”的滋味。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而不像後來那麼胡亂折騰的話,或許今天的中國無論從經濟上還是道德上都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一個普通中國人的家族史》 第二章 解 放(1950~1957) 七、在部隊裡

剛參加解放軍那幾年,受到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年輕的父親誠心誠意地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政治上十分積極。時值朝鮮戰爭,父親就主動請纓參加志願軍,到朝鮮戰場上去。領導不批,父親又是寫決心書、又是鬧情緒,跟過去電影裡的那些年輕積極分子一個樣。領導雖不批准,但卻很欣賞年輕人這種熱情。

五十年代是我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時期,當時中蘇關係火熱得不得了,尊稱蘇聯為“老大哥”。當時全國上下都不允許說“老大哥”的一句壞話,連蘇聯軍隊出兵東北的種種暴行也不許說。父親所在部隊原來隸屬於第四野戰軍,連隊中尚有幾個東北籍老戰士,發生在幾年前的那些蘇軍強姦、搶劫暴行他們還歷歷在目,因此總免不了會在私下場合裡發洩出來。這些老兵稱蘇聯軍隊為“老毛子”,一張嘴就是:“老毛子可壞著哪,比小日本壞多了。”我父親沒去過東北,對此體會不深,對東北戰友的話半信半疑。只是當時有一點特別不明白:為什麼解放前老師說中國版影象一張秋海棠葉子,解放以後就變成雄雞了呢?既然都是搞社會主義,為什麼蒙古不能在咱中國的版圖內搞,非要獨立呢?

當時蘇聯曾給予中國很多援助,從資金、裝置、技術和人才都有。而且客觀地講,蘇聯在五十年代援助給中國的技術和裝置都在當時的蘇聯來說也是最先進的。五十年代中國經濟取得那樣大的起色,與蘇聯在資金和技術上的支援是分不開的;蘇聯援助中國的一百五十六項大工程在中國胡亂折騰的二十年間,起到了支撐千瘡百孔的國民經濟的作用;直到今天,蘇聯援建的一些專案,如一汽、武漢長江大橋等,仍然在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出力。當時蘇聯的援助,甚至還包括供醫學院解剖用的屍體。我父親的一位上級在五十年代初期曾參與接收過這些屍體,男男女女幾百具,都裸體同在一個大池子裡泡著,對死者實在是不尊重。據他說,這些屍體都是蘇聯勞改營裡庾斃和處決的政治犯。

不過,蘇聯老大哥也並不是天天學雷鋒做好事的。後來市面上又來了一批蘇聯產的花布,本來是蘇聯的滯銷貨,就傾銷給中國。當時部隊號召人人買“老大哥”生產的花布,還稱之為“愛國布”。可是這些花布實在不適合向來衣著保守的我國老百姓的口味,一時間在市場上滯銷了。部隊首長一看人們響應者寥寥,於是就自己帶頭買了些花布,給全家每人做了一件花布衣服,包括他自己。在他的表率下,部隊幹部戰士紛紛拿出自己本來就不多的津貼來買“愛國布”,一時間部隊裡成了“花花世界”,到處都是花背心、花短褲、花襯衣、花裙子。

五十年代,正是中國各條戰線捷報頻傳的年代。在部隊裡,這些捷報往往是在軍人們在食堂就餐時宣佈的。當時父親部隊的食堂桌椅板凳不夠用,多數軍人就圍成一圈蹲著吃飯。經常會有一位政工人員從外面急匆匆跑進來宣佈:“同志們,告訴大家一個特大喜訊:我國×××的產量已經突破×××大關!”這時軍人們就放下手中的碗筷,熱烈鼓掌。還有一次,是傳達一個“我國人口已經突破六億大關”的“特大喜訊”,仍舊是熱烈鼓掌。當時的人們,除了馬寅初等少數有識之士,無論從國家領導人還是普通老百姓,並沒有預見到這巨大的人口會給我國帶來怎樣的壓力。到了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因人口過度膨脹帶來的人民生活貧困、環境破壞加劇、資源消耗過快、失業現象等嚴重問題凸顯出來時才如夢初醒,可惜為時已晚。

我父親在部隊裡的津貼每個月只有二元四角,但部隊實行配給制,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