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上,經常對下屬恨鐵不成鋼,年初設立的目標沒有達到,工作過程中的一些期望也沒有達到等。為什麼下屬達不到目標的情況經常會出現?在很多調研中都發現,下屬對領導的目的或者期望事先並不清楚,當然無法使經理滿意,也導致員工對年度的績效評估不能接受。這無論是領導表達的問題,還是員工傾聽領會的問題,都是溝通造成的問題。 美國一項對成名企業家的調查,訪問了美國三百位企業界的成功人士,瞭解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統計結果表示,85%的成功人士認為是因為自己的溝通及人際關係的能力超人一等。他們善於溝通,善於說服,善於推動自己的理念,讓外界願意來幫助他。只有15%的人將成功歸功於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巧。 在美國財富五百強所作的研究報告裡,談到公司領導人需具備的八項最重要的特質。其中第一項是開創企業的使命、願景,制定公司未來的發展方向,第二項就是有效溝通。有了使命、願景,怎樣才能讓每一個員工瞭解,並積極執行,這就需要進行大量的溝通。傑克·韋爾奇說:“企業領導人的工作成效與能否同下屬溝通具有成百上千倍的正效用。為此,我每天都在努力深入每個員工的內心,讓他們感覺到我的存在。即使我在很遠的地方出差,我也會花上16個小時與我的員工溝通。”他甚至深有感觸地描述自己的工作:“我80%的時間是在與不同的人說話。”萬科董事長王石也說過一句話:“我是職業董事長,我領導萬科的秘訣,就是不斷地交談溝通———與投資人、股東、經理層和員工。” 巧舌如簧≠溝通 “溝通如此重要,那就讓我們開口說話吧”,許多人習慣於把溝通簡單地理解為打破沉默,看作是一種講話的技巧。但事實上,要達成有效溝通,學問頗深。著名的管理培訓師餘世維著書《有效溝通》,專門就溝通的藝術作了闡釋。在介紹溝通的諸多技巧的同時,餘世維特別指出了溝通中常人容易忽視的幾個關鍵詞:心態、主動、傾聽和回饋。 “一個人的心態不對,他就是巧舌如簧也無用”,餘世維說。溝通的基本問題是你的心態對不對,其基本原理是你有沒有關心別人。他說的這樣一個故事頗能讓我們感受到溝通中態度的決定性作用: 從前有個秀才,有一次到集市上去買柴。他遠遠看見有一個賣柴的人站著,就大聲喊道:“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著莫名其妙,但“過來”兩字還是聽懂了,又看到秀才招手,便擔著柴走過來。秀才問:“其價幾何?”賣柴的人糊塗了,但“價”字還是聽懂了,於是說了價錢。秀才嫌貴,便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賣柴的人聽了這句話,不知道秀才說的是什麼,轉身要走。見賣柴人要走,想到這麼冷的天氣,沒有柴火怎麼取暖?秀才急了,一把抓住賣柴人說:“你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是乾的,裡頭卻是溼的,燒起來肯定會煙多焰小,請減些價錢吧!” 可見,溝通時應該謙和、真誠、委婉,切忌居高臨下、盛氣凌人、不耐煩。只有把資訊溝通、情感溝通和思想認識的溝通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有效溝通。資訊溝通是表層的,情感溝通是中層的,是溝通的潤滑劑,而思想認識的溝通是深層的,是溝通的重點。在企業管理中,用命令及驅使往往達不到目的,而真誠的溝通、引導,則常常可以順利達成目標,員工樂於執行。 除了要有好的心態。餘世維還強調:要培養積極主動的溝通意識。 主動,是溝通的基本要求。只有主動了,才可能發生溝通。餘世維說,經理或廠長這樣比較高的主管,不要埋怨下屬不來找自己。其實這其中道理很容易明白,通常情況下管理者處於主動的一方,有利的一方,而被管理者相對來說,處於被動和不利的一方,由於地位的差異,下屬都不太願意主動跑到廠長的房間去作溝通。所以,管理者應該主動下去與被管理者溝通。 還有專家指出,溝通中,管理者要儘量縮小與被管理者的心理距離和感情距離。心理距離小一些有利於增強管理者的親和力,增強管理者的影響力,有利於溝通的順利進行。當然,心理距離並不是越小越好。心理距離太小,被管理者對管理者不夠尊重,不夠認同,反而使溝通的目的難以達到。 善聽才會善講 在餘世維看來,一個不會聽話的人通常就不會說話。只會講話不會聽話叫做強辯,會聽話才會講話叫做善於思考。他開玩笑道:“上帝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就是希望我們多聽別人講話”。他認為,“大家都說談判是件難事,其實不難,是該聽的時候沒聽,該問的時候沒問”。 積極的傾聽是對講述者最好的鼓勵,能增加他人的信任感與滿足感,也才能獲得更多的資訊,達成良好的溝通。還要注意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