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wrence在講到“聆聽”時說:“我們所有的東西都是聽回來的。”
為什麼呢?
他用了一個例子來解釋。
“比如,你看到你面前這塊白板,你就會聽到頭腦裡說‘這是白色’,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你擁有這樣的特點的東西叫做白色。如果你過去根本沒有這樣的經驗,你聽到的將是‘這是什麼東西’?”
這個例子說明,我們在聽的時候,通常不僅聽到很多話,還聽到許多自己過去經驗的聲音。
所以真正的聆聽者,或者說有效的聆聽者,會清晰地區分出在自己聽到的東西里面,哪些是事物本來的面目,哪些又是自己的經驗或者判斷。
此時此刻,親愛的讀者朋友們,你又聽到了什麼?
發問
發問是教練四種能力中的一種。
在福建莆田廣化寺佛經流通處所印的釋金明著《唯識方便談》一書中,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深入淺出地展示了發問的妙處。
故事是這樣的——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是一個佛教徒。有一次她去大慈悲寺拜佛,方丈陪她去遊覽寺院。公主聽到樹上鳥叫,很高興的說:“多麼悅耳的聲音阿!”
方丈問到:“請問公主,您是用什麼去聽鳥的叫聲的?”
公主說:“當然是用耳朵去聽!”
方丈:“那麼,死亡的人有耳朵嗎?”
公主:“有”
方丈:“死亡的人能聽到鳥鳴嗎?”
公主:“死亡的人沒有靈魂,怎麼會聽到鳥聲?”
方丈:“睡著的人有耳朵和靈魂嗎?”
公主:“有”
方丈:“那麼,睡著的人聽到鳥叫嗎??”
公主愣住了,接下來,方丈開始向公主展示佛學的奧妙。
所謂大疑者大得。發問是一種清晰事情真相很好的一種手段。提出問題意味著探索的開始,發問的過程也就是揭示矛盾,找出答案的過程。這一點在上面的故事中已有充分的表現。
佛教印心經典《愣嚴經》中釋迦牟尼與阿難“七處徵心,八還辯見”的對話也是發問的絕好例子,只是原文比較長,也比較深奧,所以不在此處引用。有興趣者可以找來對照印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三百年。
禪宗公案以成為古香古色的經典。在今天,你若想親身領略當年唯識論大師直指人心的發問風采,就去和我們的企業教練對話吧。
蜘蛛無辜
生活由你決定Elsie的兒子曾見過一隻巴掌大小的蜘蛛爬上父親肩頭,所以一直很害怕蜘蛛。
Elsie問他為什麼這麼怕蜘蛛,他說:“蜘蛛太難看了,所以我怕。”如果運用教練的技巧,你會聽到,這句話的意思是:蜘蛛太難看了,讓我害怕。是蜘蛛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我是沒有辦法的。
Elsie又問:“是不是所有人都害怕蜘蛛?”
“不是,你就不怕,我的一個同學也不怕。”
Elsie再問:“同一個蜘蛛,有人怕,有人不怕,那麼是由誰去決定怕還是 不怕呢?”
兒子想了想說:“是人去決定的。”
Elsie問了最後一個問題:“那你有什麼決定?”
“哦,”兒子的表情舒展開來,“那蜘蛛沒什麼可怕的了”。
如果你留意的話,你會發現Elsie只是問了四個問題,事情就解決了。真可謂是空手奪白刃。這就是教練四種能力中發問能力,教練透過一系列有方向的問題,幫助你清晰事物本來的正式面目,讓你自己找出問題的真正原因所在。數年後,Elsie提起這件事情以後,她兒子只是記得曾經害怕過蜘蛛。
在給我說這個故事的時候,Elsie特別強調,最後兒子說的是,“蜘蛛沒什麼好怕了。”而不是“我不怕蜘蛛了”。其中的區別在於我不怕了,後者是以蜘蛛應該被怕為前提的,我只是找到了一種方法,所以我不怕了。而前者的意思是,蜘蛛本來就沒有什麼可怕的,這是從更根源解決問題。想一想,通常我們是怎麼對待害怕蜘蛛的兒子的?“連蜘蛛都怕,真沒有出息。〃〃蜘蛛難看,你不看它不就行了?”第一種說法是在指責;第二種說法首先肯定了蜘蛛是難看的,不過你可以逃避,說這話的人在教你一種方法,而非真正解決問題。
其實,你覺得蜘蛛難看,蜘蛛說不定還覺得你難看呢!
我們在工作中,生活中總會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