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3 / 4)

小說:新聞業的懷鄉病 作者:暖暖

自信。他堅信雜誌必須被改變。這位被《紐約》雜誌(New York)稱作是“50歲以下最具自我意識的新聞記者”承認,這個時代已經不是用“李普曼語氣”來談論政治的時代了,人們更關注個人的生活。過去的《時代》關心的多是刻板的政治世界中發生了什麼,而現在的《時代》則是關心大家的餐桌上談論什麼。

當然,這並非意味著《時代》風格的粗俗化。儘管沃爾特·伊薩克森並不那麼喜歡這個時代,但是他承認,多元化正在成為世界的主流,《時代》必須積極地反應這一切。《時代》的趣味變得前所未有的廣泛,按照沃爾特·伊薩克森的說法,《時代》有一點《人物》、有一點《財富》、有一點《錢》(Money)、有一點《體育畫報》(Sport Illstrated)……它是這些雜誌的結合體。

讓《時代》的支持者喜悅的是,由於沃爾特·伊薩克森的存在,這種多元化並未使雜誌媚俗化。這位主編罕見的個人使命感與才華讓今天的《時代》散發出一股強烈的高調氣息,即使在談論餐桌上的話題時也避免流俗。而在其任期間推出的《時代75週年》紀念刊與舉行的盛大的紀念活動—“世紀人物”的評選,都讓這本雜誌顯現出驚人的生命力與影響力。這位言必稱亨利·魯斯與其他偉大新聞人物的人,在《時代75週年》紀念刊上底氣充盈地表達了他對《時代》的見解。而他於1997年和1999年先後選擇安迪·格羅夫(Andy Grove,英特爾公司聯合創始人兼董事長)和傑夫·貝索斯作為封面人物的舉措,更表現了他對即將到來的技術世紀的信心。

時代傳奇(5)

他在《魯斯的理想—過去與現在》中講道,今天的《時代》已經不需要再作新聞摘錄了,因為電視與網路更善於此道。今天的《時代》要試圖將單獨的事件放入歷史背景講述,更注重為讀者提供新的見解與遠見,預測事件的未來可能,描寫那些事件背後的場景,提審那些別人忘記提出的問題。

他接著還寫道,“今天的時代已經不同於60年代至80年代,政治偏見已經越來越無關緊要,常識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儘管我們在文章中依然會表現出自己的觀點,但我們更希望能為你提供開放式的觀念,而非某種偏見。”魯斯曾在1941年提出“美國世紀”的概念,因為他堅信美國的價值觀念對於全世界大有裨益。而今天,筆者依然堅信,自由的心靈、自由市場、自由表達意見與自由選擇依然是《時代》所堅持的基本理念。

魯斯與哈登相信地球是圓的,而伊薩克森則接著補充道,地球還是連線與網路化的。《時代》將依然堅持對於“新事物的強烈興趣”,執著於探討這項新技術對於任何社會的影響。在這項新技術帶來的資訊爆炸中,《時代》要扮演將零散的事實連線成完成的故事的敘述者的角色,要成為講述影響這些事件的關鍵人物的描繪者。

在這篇非凡的文章最後,自命不凡的沃爾特·伊薩克森認為:在新世紀,我們同樣面臨許多挑戰,比如資訊科技對個人隱私的侵害,生物技術對生命尊嚴的挑戰,《時代》會依然抱有與魯斯、哈登同樣的樂觀態度—相信世界終究在進步。因為這種樂觀會帶來真正的建設意義。魯斯堅信新聞業是一個高貴的事業,因為作為一名新聞記者,他戰鬥在爭取自由陣地的最前方。今天的《時代》編輯將繼續分享這一感覺—新聞記者是一項崇高的職業。

當然,2000年1月14日,時代華納與AOL的合併或許會稍微影響了沃爾特·伊薩克森的自信。大多數評論家認為,這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時代》的編輯獨立原則。沃爾特·伊薩克森在一週後的雜誌“致讀者”中寫道,從魯斯制定“教堂與國家”原則起,編輯的獨立原則就已經不容懷疑。而這種獨立原則已經深深地刻入了“我們”的DNA中,誰也無法破壞……

儘管這位當代最傑出的雜誌編輯將DNA都擺了出來,但其不容置疑的語氣卻顯現出某種悲壯。一個讓人不安的事實是,不管是時代華納的總編輯諾曼·皮爾斯汀(Norman Pearlstine),還是沃爾特·伊薩克森,他們都是透過新聞媒體知道這一併購事件的,他們事先的確不知情。在商人的遊戲中,他們的理念似乎不夠分量。

不過,或許魯斯與哈登的樂觀是有道理的,對於併購事件僅僅陷入深深的憂慮是於事無用的。《時代》的未來怎樣?就讓我們相信魯斯與伊薩克森的樂觀與自信吧。當年那兩位一名不文的24歲的年輕人在一間牆壁破舊的印刷廠廠房內創辦這本雜誌的時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