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2 / 4)

小說:全球通史-2 作者:開蓋有獎

英國人約翰?斯皮克和理查德?伯賴從非洲東海岸向內地進發。他們發現了坦噶尼喀湖;伯賴生病後斯皮克又向前推進20英里,發現了維多利亞湖。在第二次旅行中(186O-1863年),斯皮克看到了從維多利亞湖的裡彭瀑布傾瀉而下的白尼羅河,然後順這條大河而下,到達喀土穆,繼而又穿過埃及進抵地中海。

偉大的戴維?利文斯敦的形象遠遠高出其他所有的探險者。最初,他為去中國當懂醫術的傳教士進行學習,但鴉片戰爭的爆發使他轉向非洲,他在開普敦登陸後取道北上。1849年,利文斯敦渡過卡拉哈里河,看到了位於前方的開展傳教事業的大好場所。他發現了恩加米湖;在那裡他聽說,前面那個國家人口稠密、水源充足,與他剛剛穿過的沙漠完全不同。1852年,利文斯敦開始了一次漫長的旅行;他首先到達大西洋,接著返身橫穿非洲大陸,於1856年到達印度洋。然後,他返回英國,在劍橋大學發表了促使整個西方世界關注非洲的歷史性演講。

1857至1863年間,利文斯敦率領一支探險隊考察了贊比西河地區;1866年,他又啟程去解決有關尼羅河源頭的各種問題。他消失在非洲的叢林中之後,整整五年未向外界傳遞出訊息。最後,《紐約先驅報》派外國著名記者亨利?M?斯坦利去尋找利文斯敦。1871年,斯坦利在坦噶尼喀湖找到了他;這是非洲探險史上令人難忘的一幕。儘管這時的利文斯敦虛弱、憔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只剩下一把骨頭”,但他拒絕同斯坦利一起回國。相反,他仍繼續探險,直到1873年5月1日他的隨從發現他以祈禱的姿勢死於他的小屋旁為止。

利文斯敦的品格和一生深深地感動了斯坦利,使他回到非洲,去解決“這位好醫生”留下的一些問題。他發現,利文斯敦認為流入尼羅河的盧阿拉巴河其實是剛果河的河源,剛果河向西流進了大西洋。1877年11月26日,在離開桑給巴爾正好999天之後,斯坦利到達了位於西海岸的博馬。這樣,非洲四條大河中的最後一條終於也被人們從源頭到出口探索了一遍。

兩年後,即1879年,斯坦利再次來到剛果河畔,但這次他是作為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的代理人,而不是作為探險者來到這裡的。這時,去非洲探險的時代已讓位於瓜分非洲的時代。

三、非洲的瓜分

1870年以前,歐洲列強在非洲只佔有一些無關緊要的地區。它們主要是海港、設防的貿易站以及少數作為從事貿易的附屬地而不是作為領土擴張的基地而獲得的鄰近地區。隨著歐洲奴隸貿易的結束,大多數沿海據點實際上已被放棄,因為合法的貿易不足以維持它們。只有非洲大陸的兩端,即法屬阿爾及利亞和英屬南非在一般狀況中是個有特殊意義的例外,實際上這兩個地區的殖民地化已在進行。但是,即使在這兩個地區,各種活動也都是隨意的,並沒有明確的擴張和吞併的計劃。這一時代初期的歐洲政治家都反覆申明他們反對獲取殖民地。例如,俾斯麥就宣稱他自己‘不是一個殖民主義者”,並把德國殖民地比作是一位裡面不穿襯衣的波蘭貴族披在背心上的柔軟的黑貂皮外衣。同樣,在英國1865年,受命考慮西非事務的眾議院一致同意,“所有進一步地擴大領土或霸佔統治權即訂立向土著部落提供任何保護的新條約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

1870年後,各種因素(見第十一章第七節)的結合使這種反殖民主義的態度完全改變。這時,殖民地被看作母國的財產,未被佔領的、無防禦的非洲大陸變成了帝國主義者渴望爭奪的中心。法國經濟學家保羅。勒魯瓦博呂對這種新殖民主義作了典型的表述,他於1874年寫道:“殖民地化對法國來說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法國要麼成為一個偉大的非洲強國,要麼在一、兩個世紀內仍不過是歐洲第二流的國家;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將差不多同希臘和羅馬尼亞在歐洲的地位一樣重要。”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是帝國主義爭奪非洲的領導人。作為一個狡詐的君主,他察覺到了正被探險者開發的內地大高原所提供的良機。1870年,利奧波德以幫助非洲引進文明為名,在布魯塞爾召集了一次會議。他在開幕辭中宣稱:“今天將我們團結在此的目標之一就是應當最大程度地去佔有對人類有幫助的東西。我敢說,開發全球唯一未受文明滲透的地區,衝破籠罩該地區全體居民的黑暗,是與我們這個進步世紀相稱的一次聖戰。!”布魯塞爾會議的結果是創立了“中非洲探險與開化之國際協會”。儘管這個協會名義上由若干國家集團組成,但執行委員會則為利奧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