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3 / 4)

小說:大國遊戲 作者:九十八度

威。在歐洲,美國軍力比蘇聯要弱,需要透過核威懾來抗衡蘇聯強大的陸軍。在外交上,如果扣除傀儡臺灣當局和新收編的英國,其影響力和蘇聯基本是半斤八兩。在文化上,美國就更要稍遜一籌。

通常來說,一個霸權的影響力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恐嚇力。我軍事實力強,你不聽我的,就打你個鼻青臉腫;或者是我掌握世界金融和經濟命脈,對你實施經濟制裁,讓你有了上頓沒下頓;或者我朋友哥們兒遍天下,把握著世界喉舌,看你不老實,一起罵你個狗血噴頭。

二是收買力。和我站一邊,你有好處;如果還能幫我幹一些事,就有更多的獎金。總之,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利益而行,每個國家都是如此。

三是親和力。我的行為讓你佩服,你心甘情願地和我套近乎。當然,如果套完近乎後,又有利益可分,自然是錦上添花。有的人認為這種親和力跟文化價值是一回事,其實是大錯特錯。現在西方的一些人,整日以為自己掌握著*自由的普世價值,就具有國際輿論的控制權和道德仲裁人的身份,就在世界上具有親和力,這其實是一種意淫的想法。對一些小國家或曾被殖民和欺負的人民而言,如果一個大國對他們尊重,平起平坐,不會動輒教訓他們,其實可能會更具親和力。 美國的強大,主要在於其收買力。二戰以後透過開放國內市場,使很多國家發了財,不僅包括北約圈子裡的歐洲國家,還包括了東亞的日本和“四小龍”。

當然,在戰後的三四十年裡,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了兩方面的強大挑戰:

一是蘇聯的軍事挑戰,二是日本的經濟挑戰。

蘇聯的軍事挑戰主要是以冷戰的方式進行,唯一的一次“熱戰”可能就是古巴導彈危機。其實在兩強的對抗當中,持續的冷戰和軍備競賽對經濟實力較弱的蘇聯肯定不利,因為軍力強大的蘇聯在戰場上取勝比在經濟競賽上取勝的機會要大得多。當然,如果能夠既讓對方陷於戰爭泥坑,又無須自己直接出手而是在旁邊四兩撥千斤,那就更是上上之策。所以說美國入侵越南和蘇聯入侵阿富汗,都是各自的大敗筆。在新的武器系統裝備下,即雙方都具有完全毀滅對方的核武器而同時又沒有保障自己不被毀滅的導彈防禦系統的對峙下,兩大國直接“熱戰”的機會比較小,因為凡是有矛盾,一般都可以透過調動、犧牲自己的馬前卒——各附庸國的利益而達到平衡。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4)

這一軍事挑戰最後以戈爾巴喬夫盲動的公開性(Glasnost)和新思維(Perestroika)帶來的蘇聯解體而告結束。當然,冷戰中的中蘇分裂和中美友好都削弱了蘇聯的實力,但是隻靠軍事一條腿,而沒有強大的經濟後盾,蘇聯的勝算本來就不大。

蘇聯的麻煩始於1979年對阿富汗的入侵。其實經過成本昂貴的軍備競賽,蘇聯和美國雙方的經濟資源都消耗很大。這之後的十年,蘇聯在阿富汗浪費軍力和經濟資源的同時,美國開始面臨來自日本在經濟上的強大挑戰。美國的汽車工業、電子工業和機械工業,都在日本的競爭下處於劣勢。日本人挾高位的樓市和股市,兇猛地出口工業產品和變成巨無霸的各家銀行,以一個超級暴發戶的姿態在美國展開購買狂潮,將美國的標誌性建築和象徵,如紐約的洛克菲勒中心、加州的圓石海灘高爾夫球場,以及好萊塢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一掃而空,刺激得美國民間掀起了強烈的反日浪潮。

圖1�4蘇聯1988年發行的郵票,

左為公開性(Glasnost),右為新思維(Perestroika)

但是,日本對美國的挑戰無法帶去真正的威脅,因為日本在現實上還是美國的殖民地。一旦美國在蘇聯陷於阿富汗泥坑後鬆出一口氣,就會立即逼迫日本在對其最為關鍵的外匯兌換率上做出讓步。在1985年的廣場協議後,西方各大央行對日元實行干預,讓日本為美國經濟衰退買單,使美國的赤字從佔GDP 3�5%的水平降了下來。在短短兩年之間,美元兌日元匯率下跌了一半以上。從表面上看,日本的經濟實力按美元計,幾乎接近美國。但由於貨幣增長過快,國際遊資強進日本的股市和樓市,造成固定資產的泡沫化。到1990年,僅東京都一地的地價就相當於美國全國的地價總和。最高價的銀座,更是賣到150萬美金每平方米(約合13�9美元每平方英尺)。不明就裡的日本人民自尊心高漲,覺得自己可以和美國較較勁。於是就有日本右翼政客石原慎太郎和索尼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