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中勢力衰落,但仍然想保住自己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繼續保持在全球的影響力,以圖重新崛起。
當時的國際形勢是美國經濟獨大,蘇聯軍事強悍,世界強權兩極化開始顯現。世界僅有的幾個大國中,德國和日本是戰敗國,當然沒份參與聯合國安理會的工作,而美國總統羅斯福和他的接任者杜魯門,將當時的中國當成大國之一的外交政策,也被英國首相丘吉爾和蘇聯領袖斯大林強烈反對。二戰即將結束時,羅斯福提出“四警察”方案,即將美蘇英中作為聯合國四大警察維護戰後世界秩序。此方案遭到了歷來輕視中國的英國和把中國視為待控制物件的蘇聯的反對。在羅斯福等人的堅持下,中國入圍,後來再拉上法國,奠定了今天的聯合國安理會格局。但以當時的世界局勢,希望中國成為一個對付蘇聯的輔助性的平衡力量,是美國的主要政策考慮。
當然,美國的用意是以那個*來制衡蘇聯,同時由美國駐軍壓制日本,來維護美國在東亞的獨霸地位。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瞬息即變的局勢超出了美國的掌控。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日本在這二十多年裡,被美國扶持起來。
圖1�1左上和右圖:蘇伊士運河危機時佔領運河北部
地中海入口的薩義德港口的英、法、以色列聯軍
左下:英國率領的聯軍打著聯合國旗號
借英法不支之機進入中東 圖1�2左: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地圖本書中的所有地圖均為示意圖,實際情況請參考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地圖冊》。——編者注
右:埃及人民簇擁著納賽爾熱烈歡慶七月革命勝利
而在中東,美國開始取代英國勢力,成為該地區的唯一霸權。美國在1953年透過中央情報局策劃了伊朗政變,推翻了*獨立的伊朗摩薩臺政府,扶持美國傀儡的巴列維國王,從而取代了英國在二戰前在伊朗的統治地位。加上對土耳其和以色列的控制,美國已經在戰略重地——世界經濟能源倉庫中東形成三把鉗子的姿勢,控制住居於其中的*人。
蘇聯想伸一腳進來,就利用以巴衝突,透過當時的衛星國捷克斯洛伐克向埃及提供可以和以色列先進武器抗衡的蘇制武器。於是美國和西歐便以停止向埃及的阿斯旺大壩提供貸款為威脅,這刺激了埃及總統納塞爾將蘇伊士運河國有化,用它的過路費收入來保證進口裝置和建造大壩所需的外匯資金。
英法兩國以此為藉口,聯絡以色列,在1956年對埃及展開軍事入侵,並佔領了蘇伊士運河區。但是,當時英法兩國還未從二戰的廢墟中恢復,經濟上無力支援這場戰爭,於是兩國向美國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申請援助。這一要求立即受到美國的要挾,美國以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運河區和英法軍隊退出作為經濟援助的先決條件。經過痛苦的煎熬,英法不得不退兵,從此將中東的統治權完全交給了美國。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3)
這一事件標誌著英國和法國作為世界霸權的徹底終結。英國在1948年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讓以色列獨立之後,還控制著埃及。但是在1952年,埃及爆發七月革命,納塞爾上臺,推翻國王統制,建立共和國。本來美國支援英法在埃及的軍事行動,但是在最後卻變卦,轉而在聯合國安理會鼓吹停火協議,被常任理事國英法否決後,又透過聯合國大會運作,最終逼迫英法退兵。在英國勢力受此打擊之後,伊拉克的一幫軍官在納塞爾的激勵下,發動政變,推翻費薩爾國王,也成立了共和國。
英國的艾登政府因此而倒臺。至此,英國人明白了:從今往後,誰才是這個世界的真正老闆。此後英國外交政策一直唯美國馬首是瞻,亦趨亦行,直到伊拉克戰爭,都是如此。而法國就此走上與美國分道揚鑣之路。開始和德國(當時的西德)和好,為最終的歐盟成立建立基礎。直到後來的越南(印度*)和阿爾及利亞獨立了,他們才真正明白大勢已去。
三
在這之後,美國就成了世界的主導力量。也許有人認為,一個大國之所以成為超級大國,必須在各方面都出類拔萃,其實並不盡然。當時的美國在經濟上確實是世界超強,透過兩次世界大戰發了軍火財,又沒有在戰爭中受太大損失。除了夏威夷的珍珠港和殖民地菲律賓經受了一點戰火洗禮外,美國本土絲毫無損。雖然在戰爭中人員傷亡巨大,但比起其他國家,還算是比較少的。但是,當時美國在軍事上其實並不佔優勢,在朝鮮戰爭中還被新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來了個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