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伊拉克石油最重要的出口處巴士拉,名義上歸英國管理,實際上卻被親伊朗的什葉派民兵控制,英國軍隊根本就不敢惹他們,只能採取敬而遠之的態度。最後,英軍一看情形不妙,更是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在2007年年底拍拍屁股走人,直到2008年4月才重返巴士拉。
三十
在中東年年不順的美國從2005年起開始發現自己的問題。其中一個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搞不定伊拉克的反美游擊隊,就沒法進行石油掠奪。而伊拉克新政府也看到了美國的軟肋,就不會那麼合作,心甘情願地讓美國搶油。同時,美國也就沒辦法對沙特*進行顛覆,反過來沙特*就可以繼續增加對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支援,令美國更為頭疼。但是對美國、沙特以及以色列更不利的卻是伊朗的崛起。這就迫使美國不得不改變其早期對伊拉克政策中實際上為伊朗做嫁衣的行為。
另一個更頭疼的問題是在美國精疲力竭之時,中國利用美國力圖3�5上:伊拉克民族分佈圖以及輸油管道圖
下:到2006年為止在伊拉克的各個佔領軍的轄區分配圖,
南部石油產地和出口在英軍區,由什葉派實際控制量在東邊的真空而強大起來。於是美國國防部的一些人,想把這個問題重新在媒體上聚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大西洋月刊》《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是“一本有關文學、政治、科學與藝術的雜誌”,是美國最受尊敬的雜誌。網站是//�theatlantic�/。上由為國防部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