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世紀 90 年代的中國思想的演變,英語世界學術研究的先驅
是李文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梁啟超的傳記《梁啟超與現代中國思想》(1953
年),然後是他的涉及範圍很廣的《儒家中國及其現代的命運》(3 卷,1958
—1965 年)。這兩部作品,即使在其對外國思想影響下傳統雅文化所受侵蝕
的分析需要修改時,也仍然是解說方式和優雅文體的榜樣。強調近代思想和
固有思想傳統種種方面之間連續性的更近的修正著作有:上述史敬思的很吸
引人的概述,史敬思的這部著作探索了康有為等的思想經歷;費俠麗編的《變
革的限度:關於中華民國時期的保守抉擇的論文集》中收入的論文;以及託
馬斯?A.梅茨格的著作《擺脫困境:新儒學和演變中的中國政治文化》。從
德文翻譯的沃爾夫岡?鮑爾的《中國和對幸福的追求:四千年中國文明史中
反覆出現的主題》,把近代烏托邦思想編織成了華麗的歷史掛毯。
這方面的專題著作,主要是思想傳記。許華茨的《錄求富強:嚴復和西
方》,對中國所理解的西方思想提供了典型的分析。一般說來,1898 年維新
運動的領袖們最受注意。除了李文遜的著作,還有兩部梁啟超的大型傳記:
張灝的《梁啟超和中國知識分子的轉變》,黃宗智的《梁啟超和中國近代的
自由主義》。蕭公權撰寫了康有為的主要傳記《近代中國與新世界:改革者
與烏托邦主義者康有為,1858—1927 年》;補充這部作品的是羅榮邦編的《康
有為:傳記與論叢》。邁克爾?加斯特的《中國知識分子和辛亥革命》,把
孫逸仙的共和主義革命的支持者當作一個集團來研究;而薛君度編的《近代
中國的革命領袖》,收入了研究許多次要人物的有用論文。蓋伊?阿利多的
《最後的儒家:梁漱溟和中國現代性的困境》,補上了關於新傳統主義者的
傳記文學的空白。
大多數關於這段時期思想發展論題的論述,都把注意力集中於革命思想
體系的根源。這類論述包括兩部研究中國社會主義起源的著作:唐?C.普賴
斯的《俄國與中國革命的根源,1896—1911 年》,馬丁?伯納爾的《1907
年以前中國的社會主義》。羅伯特?A.斯卡拉皮諾和喬治?於的《中國的無
政府主義運動》,簡要地介紹了無政府主義者。
中國的思想史研究者至今還幾乎沒有開始把這一時期的思想史和民眾覺
悟的歷史,或者和制度的演變聯絡起來開展研究。要這樣做,需要在第一手
資料的運用上和方法論的革新上大大多樣化。
8 五四時代
論述五四運動的重要起點,是周策縱的開創之作《五四運動:現代中國
的思想革命》(1960 年),和其書目指南《五四運動,現代中國的思想革命,
1915—1924 年:研究指南》(1963 年)。這本研究指南,提供了有註釋的重
要期刊和報紙的目錄。劉君若的《現代中國思想史中的爭論》,對這個時代
的期刊文獻做了可靠的初步介紹。範圍更廣的指南,是《五四時期期刊介紹》。
林毓生的引起爭論的著作《中國的意識危機:五四時期激進的反傳統主
義》,是對五四事件的創造性研究。解說性的概述,可見於許華茨編的《關
於五四運動的意見:專題論集》。費俠麗編的《變革的限度:關於中華民國
時期的保守抉擇的論文集》,提供了保守主義者的看法。O.布賴爾的《中國
哲學 50 年,1898—1950 年》,是主要哲學爭論和傾向的便於使用的概要。
集中注意力於 1919 年前後這段時期的馬克思主義觀點的中文概述有:華
崗的《五四運動史》,這部書有天野元之助等編譯得很好的版本,書名相同,
但附關於歷史詞語和人名的詞彙表;陳端志的《五四運動之史的評價》。最
重要的檔案集,有《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和《五四運動在上海史料選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