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的許多人,這時有了實際的機會參加一連串生氣勃勃的政
治事件;由於國共合作,發生了這些事件。剛一開始,列寧主義關於帝國主
義的理論及其對西方世界的看法,就不僅在接近共產黨而且甚至在親國民黨
的知識分子和政治家當中得到廣泛承認。1925 年的“五卅”事件似乎極其生
動地證實了外國帝國主義和中國新出現的產業無產階級所受剝削這兩者之間
的聯絡。城市居民的積極精神和中國共產黨與城市工人階級建立聯絡的實際
成就,似乎證實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無產階級在歷史中的作用的看法。彭
湃、毛澤東①等人與農民建立聯絡,這和列寧關於農民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
的作用的看法是一致的。在 1926—1927 年的北伐時期,許多知識分子成了群
眾組織的活動或新成立的武漢政府的機構的參加者。這樣的經歷既激發了他
們的民族主義的激情,也激起了他們改造世界的普遍願望。這場革命既能實
現國家的統一,又能把中國改造成一個全新的社會。的確,莫斯科的激烈鬥
爭證明,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給予現成啟示,但是隻要革命的道路在向前
發展,相信莫斯科是世界性智慧源泉這樣一種願望就仍然是很強烈的。
在馬克思主義知識分子當中,浪漫的《創造社》(見下一章)和新成立
的《太陽社》的成員將起重要的作用。郭沫若、蔣光慈等人瞭解羅曼蒂克愛
情的狂喜和絕望以及作家表達思想感情的感受,這時認為他們應當像英雄一
樣作為革命領袖起重要的作用。他們對自己的看法因而很像 1911 以前那些浪
漫的革命者對自己的看法。他們將透過新普羅文學作品這一媒介激發革命群
眾的熱情。
魯迅向馬克思列寧主義靠攏要痛苦而艱難得多。實際上,五四事件並沒
有減輕他因舊文化“吃人”勢力而深深感到的沮喪。①他對 1911 年以前那個
時期許多年輕的理想主義者的遭遇的辛辣回顧,也許是他沒有響應五四的一
個原因。他對接受人類進步的新理論猶猶豫豫,也可能是由於他認為他那些
創造社的論敵們故作浪漫的革命姿態,他們幻想透過他們浮誇的普羅文學影
響歷史的程序,對此他很反感。即使在他已轉向馬克思主義陣營時,他還想
從普列漢諾夫等人尋找理論根據來支援他對他們的抨擊,他抨擊他們任性地
誇大文學的作用,認為文學能引起社會革命。1927 年以前他就開始應用馬克
思主義的範疇,但最終促使他接近共產黨的原因,是民國政府處決他最親近
的追隨中的一些年輕人,這引起了他極大的憤怒;這表明了他的特點。他更
積極地,但也是遲疑地期望馬克思列寧主義比過去的種種進化學說能更準確
地分析歷史,這無疑使他更加接近共產黨。
城市知識分子歸向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和國民黨內蔣介
石領導的集團之間出現了鴻溝。儘管蔣介石曾經受到列寧主義言論中反對帝
國主義這一方面的影響,但他在浙江和日本所受的教育早已把他導向一種文
化民族主義,致使他對全面否定傳統觀念的五四無動於衷。他掌權的軍事基
礎可能使他更進一步看輕城市知識分子的幫助,貶低他們的可靠性。他掌權
的軍事基礎,在 1927 年以後,甚至還使他堅信,中國的當務之急是軍事統一。
他似乎認為,在所有這些信念方面他仍然是孫逸仙的忠實追隨者。國民黨內
外所有反對他的人因此在他身上都看到了舊軍閥主義再次出現的跡象。軍隊
尚未從屬於政權,他就是這一可悲事實的象徵。他的文化民族主義和“全盤
否定傳統觀念”之間的鴻溝也仍然存在。
1927 年的大混亂沒有導致馬克思主義威信的下降。錯誤的政治策略基本
上反映了錯誤的“革命理論”這一列寧主義觀點,促成了這樣一種看法,即
有了正確的理論,革命就能向前邁進。對許多人(但不是所有人)來說,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