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3 / 4)

央集

權制才適合於中國的政體。1911 年 11 月,當梁啟超公開拒絕接受袁提供的

清朝官職時,他指出,國家面臨的基本問題有兩個:政體應該是君主制的還

是共和制的;政體的組織應該是聯邦制的還是一元制的。④前一個問題已被革

命解決了,而後一個問題尚待作出回答。民國第一年很不正常:總統統轄事

實上的聯邦,卻越來越明確地表示要建立一元制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機構。

同代議制政府和政黨的作用問題一樣,中央集權制問題在前十年就尖銳

地提出來了。清廷在最後幾年發起的許多改革,都是為了在國內實行權力更

加集中的控制。辛亥革命在某種程度上是各省對北京要求增加權力的反應。

革命後,那些仍然相信在中央集權下統一的人,對有人把聯邦制推向極端感

到震驚。官僚政治的、財政的、立法的甚至軍事的自治,被大多數省政府廣

泛採用。爭論使人們相信,聯邦制會削弱國民政府的力量,中國處在具有掠

奪性的帝國主義世界中,只能從根本上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力。(強調政黨和

議會的重要性的人,不一定就贊成聯邦制,儘管主張自由主義的中央集權制

的那些人,比如宋教仁,認為同省自治的捍衛者結成同盟,贊助他們的某些

要求,在策略上是有利的。)

在任總統的最初幾個月裡,袁世凱不得已而默許省自治,但對省自治表

現出越來越多的不耐煩情緒。1912 年 7 月,他同意確認各省在職都督職位的

提案,這些人並不是靠他才當上都督的。他虔誠地懇求他們同政府合作。①

同年秋天,他試圖行使任命各省文職官員的權力,沒有取得多少成功。這種

努力,一般都被當作是對省的內部事務的干涉,而經常遭到抵制,有時抵制

是激烈的。11 月底,他在要求省當局任命縣知事須呈北京批准時,悲哀地指

出,《臨時約法》賦予了他任命和罷免官員的權力。②對此沒有什麼可察覺到

的反應。他為了確立北京在各省內的作用而提出的立法提案,在臨時國會中

不受歡迎。1913 年 1 月,他利用國會因選舉而實際上休會的機會,頒佈了省

政府的組織章程。③接著而來的是抗議總統專橫的風暴。袁在擔任共和國職務

的第一年中,為重新加強中央權力而採取的低調行動,大都受到阻撓。北京

的國庫因來自各省的稅收不足而相應地遭受損失。

清朝這位偉大的改良主義官員,作為總統,不能夠或者不願意適應民國

分權的、自由主義的環境。民國的社會鬆散,以及在實踐中對他的中央政府

施加的過分限制,使他感到生氣。國民黨 1913 年初在選舉中取得的勝利,使

他面臨權力被進一步限制的前景,甚至達到要他下臺的地步。立憲政體、選

舉和省自治似乎都在迫使他退卻。他不退卻,而是準備戰鬥。

④ 丁文江:《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 346 頁。

① 《政府公報》,74(1912 年 7 月 13 日),第 2 — 3 頁。

② 同上,210(1912 年 11 月 27 日),第 4 — 5 頁。

③ 同上,243(1913 年 1 月 9 日),第 1 — 5 頁。

二次革命

用軍隊是否確實聽從他的命令來衡量,袁世凱在 1913 年春並不指揮佔壓

倒優勢的力量。他的軍事優勢,僅僅在於他真正控制的部隊具有持續的凝聚

力和機動性,其總數約為 80000 人。其餘的中國軍隊數量多幾倍,但在地理

上、政治上卻是分散的。袁要利用其軍事優勢,有賴於他在爭取同盟者、制

止敵對聯盟方面取得政治上的成功。他 1913 年對敵人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他

能在多大程度上孤立激進分子,取得外國的支援,並在多數省內爭取到當權

者至少保持友善的中立。

國內武裝衝突於 1913 年 7 月爆發,並持續了大約兩個月。根本問題是,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