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他掌握一支私人軍隊,控制或謀求
控制一個地區,並在一定程度上獨立行事。在中文中軍閥是可恥的,意指沒
有多少社會意識或民族精神的自私自利的指揮官;有些人認為,由於在當時
的軍事首腦中所看到的各式各樣的人品,“地方黷武者”是更不帶褒貶意義
的用語。別的一些人認為,軍閥這一用語就其對文官當局的強暴和侵奪方面
的涵義來說是更恰當的。不管怎樣,是“軍閥所行使的那種權力而不是他的
目標形成了他的特點”。①由於許多主要的軍閥擁有一省軍事統治者的地位,
“督軍”一詞大體上便被用做軍閥或地方軍閥的同義語。
軍閥是形形色色的一批人,對於他們的品格和政策的最一般的概括也難
以避免許許多多的例外。在袁死後的頭兩三年,那些最突出的人物都曾是清
代軍事機構中的高階官員,他們的道德價值觀還固著於儒家的模型。例如段
祺瑞(1865—1936 年),如前一章所述曾是一個分佈廣泛的軍人派系的首領。
他在袁的政府中任陸軍總長,袁死時是國務總理。①
馮國璋(1859—1919 年)的經歷在某些方面類似於段。馮也畢業於北洋
武備學堂,併成為袁世凱建立一支新軍的助手之一。在辛亥革命期間,馮在
袁迫使宣統讓位併成為總統的政治花招中,用他的軍隊幫助了袁。從 1913
年起他是江蘇的都督。1916 年他當選副總統,但仍留在他南京的總部。儘管
馮缺乏段那種聚集追隨者和激勵忠誠的才能,但他有廣泛的聯絡,並從 1917
年起越來越顯露出是一個政治上的對手。②
一個更明顯的傳統擁護者是張勳(1854—1923 年),他忠心耿耿地為滿
族人服務,從皇帝那裡接受過殊榮。他命令部隊保留他們的辮子,作為對朝
廷忠誠的標誌,並干預已經垮臺的皇室的命運。外國人把他叫做“辮子將軍”。
1917 年他曾使滿族皇帝短暫地復辟。③
到了 20 世紀 20 年代初期,第二代軍閥開始出現,很多出身非常低下。
例如馮玉祥(1882—1948 年),他在 19 世紀 90 年代投軍時是一個沒有受過
教育的農家孩子。由於非常勤奮和幸運地與一個北洋軍官的侄女結婚,還由
於練兵的才能,馮在軍事等級制度中穩步上升。他以中國傳統的和近代西方
的混合的學識教育自己。他於 1914 年接受了基督教,部分地是因為基督教和
他在一定程度上的清教徒似的傾向一致,部分地是因為他懂得信奉基督教可
能導致外國援助;在他一生的鼎盛時期,他以基督徒將軍而聞名遐邇,他的
部隊因激昂地演唱基督教讚美詩以代替進行曲而出名。馮很相信儒家關於政
治領導中道德力量的作用和政府對民眾的責任的看法。他給他所統治的地區
① 史扶林:《中國的軍人與政治:軍閥模式是否貼切?》,《亞洲季刊:一種歐洲雜誌》,3(1975 年),
第 195 頁。
① 嚴格地說,段祺瑞不是一個軍閥,因為他在 1916 年以前曾經為了有利於在北京的高階職務而放棄對軍隊
的直接控制。但是,很多軍隊指揮官把他看做導師和領導人,使他成了一個主要軍閥派系的公認首領。參
見包華德和理查德?C。霍華德編:《中華民國傳記詞典》,3,第 330—335 頁。
② 同上書,2,第 24—28 頁。
③ 同上書,1,第 68—72 頁。雷金納德?約翰斯頓:《紫禁城內的微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