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的第二次總統任期只持續了一年,即到 1923 年 6 月,並證明是比
第一次更大的失敗。直係軍閥不給他實權;只有軍閥們同意,他的任命和決
定才能生效,而且他甚至很難獲得經費來維持總統的機構。在黎第二次總統
任期的前半期,吳佩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政府,而曹錕無法實現他成為總
統的渴望。但 是在 1923 年初期,曹錕的追隨者靠行賄收買而成功地把由吳的
支持者組成的內閣趕下了臺,並任命曹錕提名的人組織政府。他們掌握主動,
決定幹到底,選曹錕當總統。首先,黎元洪必須離職,而做到這一點的辦法
就是把他趕出北京。曹錕於 10 月當選,代價是付給每個投票擁護他的議員
5000 到 7000 元。
仍在關外盤算的張作霖譴責曹的選舉非法,並宣稱他的職責是使國家擺
脫曹和吳這樣的賣國賊。張在 1922 年戰敗以後,重新訓練和整編了他的軍
隊。到 1924 年他已恢復與南方的孫逸仙結盟,並且作好準備要再次與直系軍
隊一試高低。與此同時,吳佩孚已放棄早先透過議會重新統一國家的希望,
並且斷定,只有打敗不承認北京領導的督軍才能達到統一。張作霖當然是最
觸目的典型。
在常見的交相指責的通電戰之後,戰爭於 1924 年秋季爆發。幾個星期以
後,當吳靠近長城的軍事行動看來進行順利時,他的一個部下倒戈,並導致
戰爭意料不到的結局。馮玉祥這個基督徒將軍突然離開作戰地區並迅速回師
北京。1924 年 10 月 23 日他佔領北京,囚禁總統曹錕並宣佈停戰。吳趕回來
試圖帶領其他直係軍閥反對馮,但他們還來不及幫助吳,吳的軍隊就全線潰
敗,吳只好逃往華中。
1918 年以後馮被看作直系的成員,但他從來不是吳佩孚的親密朋友。他
曾經冒犯吳,批評過吳的個人表現,並於 1922 年任河南督軍時拒絕送交吳要
求提供的款項。另一方面,吳曾限制馮擴大部隊,還將馮調離河南督軍的職
位,改任北京一個很容易受攻擊的職務。因此,如果直系戰勝奉系,馮也並
不指望個人得益;相反,吳擴大勢力將使他更容易控制馮。
由於這一背景,馮接受了大筆賄賂轉而反吳。錢是由日本提供的,顯然
是以給張作霖貸款的方式,可能附有由將在北京建立的新政府償還的許諾。
對金額有不同的估計,但很可能在 1500000 元左右。①馮多年來受資金極為短
缺之苦;他從吳的勝利中也不能有多少指望,他因而接受了這筆賄款。日本
人有兩個目的:第一,預防他們的被保護人張作霖失敗;更重要的是,使段
祺瑞再度擔任北京政府首腦,以便恢復日本和段政權 1917—1920 年的互利關
系。
張作霖的權勢,1925—1928 年
馮的政變和吳的突然失敗引起了廣泛而複雜的軍閥關係的轉變,這進行
了大約一年。一開始,這兩個勝利者都給了他們自己與新的權力分配相應的
正式職位。張作霖獲得統治東北即奉天、吉林、黑龍江、熱河和直隸五省的
正式權力。馮依次被委負責西北即綏遠、察哈爾和甘肅三省。與馮聯合的一
些軍閥侵入河南和陝西,取得了對這兩省的控制權。張派他的軍隊進入山東、
江蘇和安徽,但是一個長江軍閥迫使他退出上述後兩個省份,並使它們加入
他在長江省份中結成的五省聯盟。吳佩孚試圖利用其資歷和聲望以求得有真
正權力的另一個職位,幾個月後獲得了對湖北的控制權,被承認為華中幾省
名義上的領袖,並和他的長期敵人張作霖聯合去和他的新敵人馮玉祥作戰。
直系 1924 年的失敗在北京政府的正式構成中自然有強烈的反應。最後段
祺瑞東山再起,任新政府的首腦。他於 1924 年 11 月就任臨時執政之職,發
布臨時執政政府組織條例(見第 5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