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1 / 4)

了這種武斷的意見:對外貿易只有在與外國統治者派來的納貢使團有聯絡時

才准予進行。

在 16 世紀 50 年代當“日本海盜”(倭寇)在中國沿海出現時,他們之

中的大部分人實際上是中國人,明朝以防禦的姿態對付他們,就像對付來自

長城邊境草原上的襲掠者那樣。走私盛行,但為了“使他們因飢餓而投降”,

貿易卻被禁止;有一個時期,當地居民奉命撤至內地,結果造成了大規模的

重新定居和經濟失調。①“對官員來說,海洋意味著問題而不是機會。經世術

即使不是沒有關於領海邊界的內容,也肯定幾乎不涉及公海。保甲和其他登

記及控制的技術,要塞、駐防軍和沿海管制的海軍分隊,官辦造船廠的管理,

都屬於官員們注意的焦點。中國航海者關於海外各地的紮實的知識,很少能

列在經世術中加以討論。”②

研究明史的學者認為,人們一旦注意到一些當地的事實,那麼中國在

1450 年以後未能像歐洲人那樣進行擴張,就不會令人不解了,這些事實中首

要的是佔統治地位的農業-官僚政治文化的傳統制度和價值觀念。如果不能得

益於這種文化的概念,那麼問題仍然會是一片朦朧。①

我們對面海中國的歷史的簡略概述,隨著歐洲人來到東亞水域——特別

① 牟復禮:《1449 年的土木之變》,第 243—272 頁,載基爾曼、費正清編:《中國的兵法》。見第 270—272

頁。

① 蘇均煒:《16 世紀中國明代的日本海盜活動》,第 3 章。

② 威爾斯:《從王直到施琅的面海的中國》,第 215 頁。

① 例如,見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資本主義農業和 16 世紀歐洲世界經濟的根源》,第

38—47 頁,書中引了 17 位西方學者(他們都不是主要研究明史的)提出的中國未能像萄葡牙和西班牙那

樣擴張的原因。由於沒有“文化”這一類目作為經濟、政治、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社會其他方面的相互

作用的總框架,沃勒斯坦為難地作出結論說:“15 世紀歐洲和中國之間在某些基本點(人口、面積、技術

狀況〔不論在農業還是造船工程方面〕)上都沒有重大的差別。即使有差別,也不能用它們來解釋以後幾

個世紀發展的巨大差別……價值體系的差別大大地被誇大了,而且即使存在這種差別,也同樣不能解釋發

生的不同的後果……”

是 1600 年後荷屬東印度公司和英屬東印度公司的到來——而進入了一個新

的階段。這段時期與日本短暫但有力的海外擴張和中國東南沿海海上力量的

重新崛起是一致的。但是在 17 世紀的明清過渡時期,領導人員不是明朝的幾

個皇帝或滿洲的征服者,而是一批批中國海盜頭子。他們的成就表現在日益

壯大的東亞國際貿易的規模和價值方面,這項貿易促使巴達維亞、馬六甲、

澳門、廈門、長崎、平戶、馬尼拉(和阿卡普爾科)進行交往。但是在面海

邊境的海軍-商業力量的這種壯大,是由私人促成的。這種壯大在鄭成功(“國

姓爺”)的事業中達到了最高峰,他在 1659 年率領一千多艘船入侵長江,並

在他 1661 年去世前徒勞地圍攻過南京。

隨著滿洲統治在中國的最後建立,大陸的、反航海的觀點被重新確立。

一切海外貿易被禁止,直到 1684 年為止;海軍船隻的大小受到了限制;隨著

滿洲統治者變成儒家的皇帝,他們重新肯定了中華帝國的農業-官僚政治理

想。在對外關係方面,他們設想,“在中國盛行的文明秩序是合乎禮儀的秩

序,這個秩序必須被隔離開來,使之免受外界混亂的汙染”。因此,目的在

於“阻止接觸,而不是從中受益,控制洋人,而不是與他們合作”,這就導

致了一種“單方面作出決定和實行官僚主義規定,而不是談判和信守條約”

的中國作風。①

這裡我們看到,亞洲內陸部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