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是用來推銷產品的,而不是用來感動人的。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讓美國永遠美麗”環保組織創作的廣告卻打動了無數人,並一度被認為是史上最好的公益廣告。
這部廣告意在為美國的電視螢幕增加道德餐,場景是這樣的:一位美國人看見環境遭大面積破壞後,一滴淚水順著臉龐悄然流下。
當然,這滴眼淚包含的影響力是無窮的。多年後,因環保運動的需要,該組織又再次與這位老朋友碰面。
這次鏡頭對準了在公交車站等車的人們,這些人或喝咖啡,或讀報,或抽菸。車來了,等車的人都上了車。此時鏡頭推向沒人的候車區:地面上滿是空罐、報紙和菸頭。
鏡頭再由右推向左,一幅海報上,那位多年前出現過的美國人正俯看地面,一顆淚珠掛在臉龐。最後螢幕變暗,推出廣告詞:是公眾的忽視讓我歸來。
“是公眾的忽視讓我歸來”,這句話和這個廣告向我們傳達了什麼呢?
那就是,儘管人們對亂扔垃圾深惡痛絕,還是有很多人會這麼做。向人們表達對亂扔垃圾的憤怒是種說服方法,它用社會驗證(人們做決定時,通常借鑑相同情況下其他人的做法為參考)傳達人們對該行為的通常態度。但正如社會驗證法則(當人們不能確定哪種行為更正確時,會假設周圍的人對此會有更的認識,因此更易贊同他們的行為方式)所說,人們容易隨波逐流,因此這種做###有正負兩面的影響。
生活中有非常多的這樣的例子。例如,健康中心或醫院在候診區公示爽約的病人人數,令人沮喪的是,這樣一來病人的爽約率反而越來越高;政客們責備冷漠的選民,以為這樣能讓人們多去投票,結果人們更少參與投票了。
還有,亞利桑那石化森林國家公園的遊客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告示:“您繼承的遺產每天都在減少,每年有14噸矽化木失竊,儘管一次只撿一小片。”看來經常有遊客把公園的矽化木撿回家,嚴重威脅了公園生態,公園方為了制止這種行為才豎起了告示。
這些例子反映的都是生活中的場景,初衷也是好的。但設計人不明白的是負面案例的弊端,它讓人們看到了不當行為的普遍性,因此人們就不會去改正行為。
上面盜竊矽化木的事件是由一位大學生轉述給我聽的,當時他和未婚妻去該公園遊玩。他表示未婚妻是個非常老實的人,借的回形針都要還。當她看見公園裡要求人們不要偷拿木片的告示後,這位一向循規蹈矩的女孩居然用胳膊肘搗了搗他說:“我們也拿一塊吧。”
為證實負面案例對說服力的影響(也為了看看能否有更好的說服方法),我們一位研究員連同其他科學家制作了兩種內容的告示:一種是負面性的告示,同時也傳達了偷竊行為的普遍性,上面寫到:“很多遊客偷拿了矽化木,破壞了公園內的自然景觀。”文字旁還配有幾位遊客彎腰撿起木片的圖片。
第二張告示則只是單純告訴人們偷拿木片是不對的,它寫到:“為保護本公園的自然環境,請不要帶走園內的矽化木。”文字旁是一位遊客偷拿木片的圖案,遊客手上畫了個大大的紅色圓圈外加斜槓(即表示禁止的圖案)。當然,我們未在園內所有景區都貼上這兩類告示,對這些地方我們也會進行觀察。
未驚動遊客的情況下,我們把做好記號的矽化木放在園內的各個通道上。同時在某些路口張貼我們製作的告示,來看看效果。
實驗結果出乎公園管理方的意料:未張貼告示的地方木片失竊率為。貼有負面告示的地方失竊率高攀至,簡直是在鼓勵偷竊;而張貼另一類告示的地方失竊率僅為。
實驗結果說明,當說服過程隱射不當行為的普遍性時,效果可能就會和您的初衷相違背了。因此這類情況下,最好避免運用反面案例,您可以直截了當的告訴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條件允許的話,不妨告訴人們多數遊客都是遵守公園規章的,例如把告示的內容改為:儘管園內每年有14噸的矽化木被竊,和遵守公園規章、保護環境的遊客數量相比,那的偷竊率還是微乎其微的。
以上案例對增強說服力有何啟發呢?
假設貴公司出席例會的員工一次比一次少,這讓作為經理的您實在頭疼。那我們的建議是,請不要讓員工注意到出席人數減少這一事實。其實,您可以在表達不滿的同時,告訴員工們很多人都出席了會議。
同樣,我們建議公司領導對擁護新制度,或肯運用新系統或新客服計劃的員工數量公開化。這樣,您才能掌握不讓員工的缺席率成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