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與老百姓生活漸行漸遠,直到彼此之間豎起不可逾越的籬笆,隔著不可逾越的鴻溝。發展到再後來,其中一些“極端分子”即那些崇尚極端專業化的經濟學知識分子,更是“走火入魔”,將經濟學研究構建成“黑話連篇”、誰都聽不懂其話語的獨立王國。以至於有人調侃道:什麼是經濟學家?就是那幫將老百姓都明瞭的事說得大家誰都不明瞭的傢伙!
好在學術市場有層次高下之分。有“大師”級的經濟學家,他們真正是“佛家才說家常話”,能夠透過自己高超的學術技藝將蒙在所謂“專家”頭上的神秘面紗揭下來,把“真知灼見”赤裸裸地、語重心長地、通俗易懂地講給老百姓聽,使他們聽後總有“恍然大悟”之感,獲得“返璞歸真”的思想體驗。而許多“小師”級的經濟學者,則往往出於某種功利主義或商業利益考慮,炒作概念,玩弄學術,裝模作樣玩深沉,最後搞得學術市場“烏煙瘴氣”,造成“巫師庸醫卜卦者,秘方真傳漫天飛”那樣一種混亂的局面。此外,在學術市場上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中師”級經濟學者;他們往往都自我感覺良好,以“專家”身份自居,感到只有以大家似懂非懂、最好是聽不懂的語言講一些故弄玄虛的學說或理論,才能保住自己的學術職業領地。
在中外經濟學領域,都不乏“佛說家常”的大師級經濟學家。西方經濟學大師級人物,如加里?貝克爾、米爾頓?弗裡德曼等,都曾在報刊雜誌、電視媒體上做過很多經濟評論,並專門寫作出版過諸如《生活中的經濟學》這樣的普及性讀物。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黃有光等,也是貼近老百姓生活訴說經濟學原理和方法的“行家裡手”,都寫作出版過很多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經濟學普及讀物。再比如具有深厚理論功底的著名經濟學家,如茅於軾、樊綱和盛洪等,也都是經濟學理論的“科普高手”,曾寫過很多談吐儒雅、文字優美的經濟學隨筆或散文集。近年來,我國這類經濟學大眾讀物的出版一直呈現不斷上升的態勢。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中文版序:人人都能成為生活中的經濟學家(2)
這情景當然令人欣慰!但是,相對於廣大民眾對經濟學的無限需求來說,真正符合大眾口味、具有“心靈雞湯”作用的經濟學科普讀物還太少,尤其是對廣大民眾來講,由於幾千年“非市場主義”文化傳統的影響,特別是以前實行計劃經濟,使得人們對市場經濟的接受認可具有一個較長的過程。人們對於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一些最基本的理念往往還都似是而非、不甚了了,就更不必說準確把握市場經濟規律,或者用經濟學思想方法去認識、思考和解決問題了。可以說,我們的經濟學文化、經濟學常識還遠遠沒有普及大眾,為廣大民眾所掌握,為廣大民眾提供貼身服務。
我們先且不說普通大眾,就拿現在正在大學裡學習經濟學的青年學子們來說,從他們的日常“學習”狀況我們也可略見一斑。近年來,在我國大學校園裡,《西方經濟學》已經成為經濟管理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但是,這種基礎性經濟學課程教學,從日常授課到考試都普遍存在一個明顯偏誤,那就是:只注重照本宣科式地介紹一些有明確結論的現成經濟學原理,而嚴重忽視經濟學方法論的訓練,不注意引導大學生們去直面“火熱”的現實生活,“活學活用”地運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像經濟學家那樣去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其結果自然是,課程學完了,“考試成績”也不錯,也會畫一些供求曲線,或者做一些“數學應用題”式的經濟學作業題;但令人遺憾的是,大多數學生沒有能夠領會基本的經濟學精神,沒有真正掌握最基本的經濟學思想方法,更不用說學會用經濟學家的大腦和眼光去思考、觀察和分析問題了。
這顯然是“學習”中的一種遺憾。其原因可能很複雜,有“學風”問題,有“學制”問題,也有“學法”問題;但作為傳播經濟學家理論和思想方法的知識分子和職業教師,顯然要負主要責任。本人以為,一個經濟學者和教授應承擔的職業責任,是要充分發揮專業知識與大眾常識之間的橋樑銜接作用,立足現實生活向青年學生和民眾解說經濟學家“專有所悟”的東西,使他們對自己日常生活中“普遍感知”的東西也能夠上升到理論層面上進行思考,使每個人都能夠成為經濟生活中的思想家,從而在理性與感性相結合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水平。
實際上,正如沒有大眾文化娛樂就沒有所謂“高雅藝術”繁榮昌盛的群眾基礎,沒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實踐就不可能有學者們象牙塔中的“經典學說”。正所謂:大事小事人間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