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2 / 4)

的激情得到一定的提升,讓你的夢想開始變大,但很多人聽完之後很有感觸,可是過了兩三天全都淹了氣,然後再去聽兩遍。久而久之,到了最後連一點感覺都沒有了,反而覺得裡面的那些成功人物都是在吹噓了,就如,有一天你就是成功者,你講任何話都是對的。

馬雲自己的商業,阿里巴巴,B to B(business to business)的商業模式運作得很成功,他是站在塔尖反思成功學,而我們接著看看在攀登的人,他們是怎樣看待所謂的“成功學”的吧。

言論三 :像成功學之類的東西,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陳安之的講座,他讓你每天看個幾遍~最少聽到16次以上,直到背得滾瓜爛熟。其實這些東西我們只要聽過了、知道了、有執行力了就行了。激情可以由外界得到,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學會由自己控制。你聽再多、沒有行動力都等於白聽,只會讓你活在幻想當中。(網友回覆)

讀完三個言論,我的感覺是,最後一個是最切合實際的,因為,聽再多成功學講座有什麼用?讀再多勵志類書有什麼用?看再多別人的成功又有什麼用?如果我們不自己動手不行動,不將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又能有什麼用呢?

朋友,跳出來,永遠都懷揣著第三隻眼睛來看待世界吧,不迷信,也不盲目反對。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什麼樣的人能讓一分錢變大(1)

親愛的朋友,在第一章的時候,我就已經說過,我們一起閱讀這本小書,像是一起在海灘上拾撿美麗的貝殼,這些貝殼,不僅僅是財富,也還是人生。因為有了人生,才有了財富的位置,同樣也因為有了財富,人生才變得更加充盈。

許多人都在談論成功,如同市面上紛繁的成功學和勵志書一樣,從卡耐基到馬雲的發家史,從胡雪巖到比爾·蓋茨的生存之道,一切在財富之路如願以償的角色,都會進入他們的視野。人活著,不僅僅是活著,而是要活得更好,這是無可厚非的一件事,否則今天我就不會邀請你進入這片海灘,一起拾貝了。

貝殼(十九)——成功,沒有所想的那麼難。

但是,都在談論成功,都在嚮往成功,而成功的人又有幾人,“心想事成”這個詞語之所以被大家喜愛,是因為它不只是美好的祝願,而是它很難實現、很難獲得,所以才會變成天上的雲、雨後的虹被我們深深惦記,有時候送給別人,有時候送給自己。然而,“心想事成”真的是不可實現的嗎?如同成功,成功真的是那麼難嗎?我們的一分錢,真的是不可變大的嗎?

1965年,一個韓國大學生到劍橋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去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人包括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或者是在一些領域作出重大貢獻或是創造神話的人,他們聊天時輕鬆自若、幽默從容,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成功必定要歷經艱辛,回憶起來,一定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感慨。相反,那些成功人士,他們舉重若輕,把自己的成功看得非常自然,並且順理成章。時間長了,這個學生髮現,在國內的時候,他被欺騙了,也就是說,那些成功人士習慣誇大成功的難度,動輒就要經風歷雨,動輒就是艱難困苦。

當他回國的時候,他開始用心理學來研究本國成功人士的心態,1970年,他把研究成果作為自己的論文交給了導師——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佈雷登教授,威爾·佈雷登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一個心理學上的重要發現,誇大成功難度的心態在全世界各個角落都存在,而這個韓國學生是正式將它提出來的第一人,他甚至還寫信給他劍橋的校友,當時的韓國總統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本書對你會有多大的幫助,但我敢保證他比你發的任何一個政令都會讓人震動”。

後來,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騰飛了,並且鼓舞了許多人,因為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告訴人們,成功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它很多時候是被誇大了的。有時候,成功僅僅是一個人持續的興趣和投入就能獲得。

反觀我們國內的現狀,電視上、書籍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成功學講座、成功學秘籍。那些靠“成功學”發家而不是靠“成功”發家的人一抓一大把。“成功人士”需要去引導,民眾需要造神,神需要再造自己,於是出現了喧譁熱鬧的場面。

但是倘若我們冷靜下來,如同在國學熱,易中天講三國、于丹講論語,各個領域的專家都紛紛站到央視的百家講壇或者地方電視臺的百家講壇的時候,當“全民皆股”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