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立下汗馬功勞。
作為中關村最成功的商人之一,張旋龍顯得有些〃另類〃:他只有高中文憑,卻輕鬆遊走在兩院院士、政府官員、技術天才之間;他善於和人交流,善於處理人事關係,給人的感覺是和藹、平易近人;他精明而睿智,被媒體稱之為愛國商人。
§虹§橋§書§吧§BOOK。
第9節:陽光燦爛的日子(1988~1996)(2)
知名IT作家劉韌曾在文章《中關村關係圖》中這樣評價張旋龍:〃這個人一個不漏地把握住了四通、方正、聯想,分別在它們最鼎盛時期,與它們合作;這個人1984年進入中關村,不辦公司,只談合作,不做企業家,只做商人,與中關村各色人等,關係萬千重;這個人一直躲在幕後,卻又一直處在浪尖,喜歡他的人稱他〃常青樹〃,豔羨他的人稱他〃不倒翁〃。在中關村,這個人將一個商人的操守、精明與靈活演繹到了最高水準。〃
模里西斯富豪 張旋龍的爺爺是模里西斯①的華僑,做百貨生意,幾乎成為當地的首富。1960年,國務院釋出了《關於接待和安置歸國華僑的指示》,要求各地根據國家的需要和個人的志願,妥善安排歸國華僑的工作。這一年,爺爺回到祖國,然而不幸當年就去世了。隨後,張旋龍的奶奶到香港打理爺爺的生意。
張旋龍的父親張鎧卿是在17歲的時候(1935年)為了救國回到國內,先是在廣東梅縣居住,後到上海同濟大學讀書。1948年,張鎧卿大學畢業後參加了革命,作為解放軍南下服務團進駐福建,在泉州軍管委員會管文教,後任泉州衛校教導處主任。母親趙少如出身於廈門大學教授之家,1952年畢業於福州市幼兒師範學校,在泉州幼師附幼教書。1956年5月11日,張旋龍出生在福建泉州。
由於祖父是華僑並且叔伯都在國外,張旋龍家的腳踏車、相機、收錄機等電器幾乎都是從國外進口的;父親愛照相,家裡設有專門的沖洗房;家中孩子多,僱了兩個保姆……這在當時來講是很安逸的生活了。
1967年,非常年代到來。針對父親的大字報貼到了家裡,父親被關了起來。家道中落,母親開始四處借錢,孤家寡人養活4個孩子。後來,一家人被迫搬進了農校的一間大教室裡,生活困窘。
祖父是華僑,父親被關進牛棚,外公曾是國民黨稅務官……在那個紅色年代,這些背景可不是值得炫耀的東西,而可能是〃定時炸彈〃,隨時引爆而惹禍上身。好在張旋龍的學習成績很好,在同學當中很有人緣。因此,他一直都是班長,是班上第一批團員,後來還當上了校團委副書記、校學生會主席。當1972年張旋龍從泉州一中畢業的時候,全校2?000多名畢業生中僅有的12個留校名額,他佔了一個。他在泉州一中教書6年,後期也到生產教學儀器校辦工廠做過工。張旋龍在校辦工廠負責原材料購買和銷售等工作……在這個時候他積累了最初的做生意的經驗。
1972年,張旋龍的奶奶在香港過世,父親得到了去香港繼承遺產的機會。儘管此去香港前途不可預測,但在母親的支援下,父親還是獨身一人去了香港。父親去了之後才發現奶奶的財產幾乎被親戚們都分掉了,於是從頭做起。
張鎧卿學醫,但在香港沒有行醫執照,只能偷偷地做。在張鎧卿創辦香港金山公司之前,他曾經養過金魚、鰻魚,賣過牛仔褲,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在張旋龍去香港之前,父親曾經回來過,西裝筆挺、出手闊綽,全家人都以為父親掙了大錢。於是,張旋龍在1978年啟程去香港找父親張鎧卿。張旋龍希望到香港之後能夠彌補因為〃文革〃沒有實現的大學夢:〃我們一直以為父親繼承到了財產,可以供我讀香港大學了。孫中山就是在香港讀的大學,感覺香港的高校一定都很厲害。〃懷揣夢想,張旋龍從泉州奔赴香港……
1978:香港往事並不如煙 1978年3月,一心想上大學的張旋龍告別家鄉,到香港投奔父親而來,兜裡揣著母親拼湊的300港元。然而,一切並不如他所料。
〃我是1978年3月12日到香港的,那一天我記得很清楚。〃將近30年之後,張旋龍依然能夠準確說出他到香港第一天的日期……這一天是農曆二月初四星期日,植樹節,孫中山逝世紀念日……當時的張旋龍並不關心這些。
在去之前張旋龍曾經給父親拍過電報,而到了火車站卻沒有見到父親來接。他想給叔叔嬸嬸打電話,卻不會用電話機,只好委託旁邊的一個小夥子幫他打。〃後來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