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規定河西各城的漢人走在大街上必須彎腰低頭,不得直視吐蕃人。之前率沙州頑強抵擋吐蕃進攻的閻朝也被吐蕃用“置毒靴中”的手段暗殺。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心更加思念唐朝。
開成年間(836年),有一支唐朝的使團出使西域,途徑甘、涼、瓜、沙諸州,當地民眾聞訊後夾道相迎,流著淚問唐使者說:“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張淮深變文》記載唐朝使者到了沙州,嘆念敦煌雖“百年阻漢,沒落西戎”,而“人物風化,一同內地”,當左右從人無不感動悽愴。此時,河西和西域淪陷已經長達幾十年,但當地民眾仍然視自己為唐朝子民,念念不忘唐朝,盼望有一天能夠重新回到唐朝治下。
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吐蕃國內發生了大規模的饑荒,“人飢疫,死者相枕藉”。一些貴族將自然災害都歸咎於吐蕃信奉佛教所致。吐蕃贊普達磨新即位後,大力採取措施禁佛:下令封閉吐蕃境內的全部佛寺,焚燬佛教經典;強迫所有僧人還俗,不願還俗者,被迫從事屠夫、獵人等違反佛教戒律的職業;有些高僧還遭到了無情的殺戮。因此,吐蕃國內尊信佛教的人都十分痛恨新贊普達磨,視達磨為牛魔王下凡,稱他為“朗達磨”。朗,藏語,意為牛。達磨的禁佛措施未能維持很久,會昌二年(842年),他被佛教僧人拉隆·貝吉多傑刺死。
達磨無子,不過他被刺殺前,王妃已經懷孕。王后為爭奪權位,也偽裝成有孕的樣子。會昌三年(843年),王妃生一子,為了防止王后搶走孩子,白天派人四下圍住孩子,晚間用許多盞燈光守護,以故取名歐松,意思是“光護”。王后也不甘示弱,到外面買了一個要飯人的孩子,脅迫朝臣認可是她親生,並取名為永丹,意為“母堅”,即母親堅持認定的。這兩個孩子被不同的利益集團操縱,用來爭奪贊普寶座。雙方互不相讓,進行了長年累月的鬥爭。王室分裂後,吐蕃各領兵將帥也擁兵自重,相互混戰。吐蕃國一時大亂,勢力急劇衰落。
而唐朝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見吐蕃大亂,乘機收復了陷於吐蕃的三州(原州、樂州、秦州)和七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和蕭關)。唐王朝的一連串軍事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河西人民。
張義潮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湧現出來的西域豪傑。張義潮,沙州敦煌(今屬甘肅)人。張氏世為州將,是沙州的大族。父張謙逸祖籍南陽,在唐朝官至工部尚書。張義潮兄名張義潭,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張淮深的父親。張義潮有姐張媚媚,後出家為尼,法名了空。今敦煌莫高窟156號窟供養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張媚媚。
'更多精彩,更多好書,盡在'5 1 7 Z 。 c O m'
萬里烽火滅的張義潮(2)
張義潮出生之時,沙州已經被吐蕃統治多年。由於親身經歷了吐蕃人的殘暴統治,張義潮在青少年時代便胸懷大志,“論兵講劍,蘊習武經,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之骨髓。……知吐蕃之運盡,誓心歸國,決心無疑”。他十分崇敬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宦官邊令誠陷害身死的著名將領封常清,曾親筆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
唐朝廷收復三州七關後不久,吐蕃尚恐熱率五千騎兵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尚恐熱的暴虐行徑,不但令河西民眾憤慨,就連他的部下也怨望不平,“皆欲圖之”。這時候,張義潮已經開始暗中結交豪傑,密謀起事。
大中二年(848年),張義潮見時機成熟,率眾在沙州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他率部眾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激戰。城中的漢人紛紛響應,人人爭相與吐蕃軍拼命。吐蕃軍在沙州城中軍力本來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難以抵擋,於是倉皇逃出沙州。
此時,“春風不度玉門關”已經將近七十年,河西的事情唐朝廷均一無所知。張義潮完全可以據地稱王,雄霸一方。然而,張義潮率眾驅逐了吐蕃守將後,立即派遣使者,赴京師長安向唐朝廷報捷。由此可見,張義潮確實胸懷歸唐之心,並非貪圖個人權勢。
沙州和長安之間相隔千里,中間當道的涼州等地仍然被吐蕃控制,可以說,通往唐朝的道路根本就不通。為了確保訊息送到長安,張義潮一共派出了十隊信使,每隊信使都帶著相同的文書。信使們將經由不同方向的沙漠,繞過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諸城後,再向長安進發。
這是一個相當悲壯的故事,其曲折動人之處不亞於任何一部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