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世史書始終只是冰山一角。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本書有大量作者自己的推敲,包括歷史人物的心理變化、當時局勢戲劇性演變的內因等。本書的定位是介於正史與歷史小說之間的小品文,作者在完全尊重正史的前提下,力圖透過更人性化的角度來講述一段人的歷史,藉此來引發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
徐江
2006年8月於北京
黃巢的理想(1)
對唐帝國許許多多的人來說,公元880年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難以迴避的巨大影響。在這一年中,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無論是農民軍領袖黃巢,還是唐軍的諸位節度使,都面臨著壓力,面臨著抉擇,感受到緊迫,感覺到即將來臨的大風暴。這一年,是不能被輕易忘記的一年。對黃巢來說,尤其如此。
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初五,農民軍領袖黃巢進入長安。黃巢乘坐金色肩輿,其部下全都披著頭髮,身穿錦袍,束以紅綾,手持兵器,簇擁黃巢而行。鐵甲騎兵行如流水,輜重車輛塞滿道路,農民軍隊伍浩浩蕩蕩,延綿千里,絡繹不絕。唐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文武官數十人趕來迎接,長安居民夾道聚觀,場面極為壯觀。這一刻,是黃巢人生中的巔峰時刻。
黃巢愛讀書,小時候讀過一些經典與傳述之書,能寫詩。有一次,黃巢父親與一老人以菊花為題作聯句,那老人一時未就,黃巢在旁見了卻脫口而出:“堪與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赭黃衣。”黃巢父親怪他不禮貌,欲教訓他一通,那老人勸止說:“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黃巢應聲詠了一首《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豪邁倔強,傲世獨立,有沖天凌雲之志,男人的勃勃雄心一覽無遺。事見宋人張端義《貴耳集》。黃巢的詩歌在中國詩歌史上堪稱另類,其中凸現的意蘊,不是司空見慣的愛國忠君和譏諷時弊,而是不可抑制的反叛、憤怒、仇恨和令人生畏的極權慾望,是推倒現實、重整天下、凌駕萬物的雄心壯志。張端義於《題菊花》詩下注道:“跋扈之意,現於孩提時。加以數年,豈不為神器之大盜耶!”
儒生通常將“修身齊家治天下”作為人生最高的理想。黃巢是讀書人,開始表現還不是那麼跋扈,也是走傳統的建功立業之路——參加進士考試。據說黃巢的父親給他取名為“巢”,就是指望兒子日後能夠榮登科榜。“巢”可書作“窠”,音科,民間吉祥語中有“五子登科”之說。然而,黃巢的運氣不是那麼好,屢戰屢敗,數次參加考試,每一次都名落孫山。落第後的黃巢終於絕望了,決定再也不參加科舉考試了。他題了一首《不第後賦菊詩》抒發心中的不平之氣: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詩中充滿豪闊的英雄不羈之氣,氣勢凌厲,殺意陣陣,驚人心魄。氣勢之大,為詩中所罕見。從這首詩中,能夠讀出黃巢對長安的強烈渴望。這種渴望,不僅僅是對一個城市的渴望,還有對無上權力的渴望。此時,黃巢的理想不再是進士及第那麼簡單,他的理想,或者說野心,已經演變成凌雲之志,而長安就是理想的彼岸。
[黃巢屢試進士不第後,對“十年寒窗苦”的讀書人頗為同情。他成長為著名的鐵血農民領袖後,農民軍中開始流傳“逢儒則肉,師必覆”(《全唐詩·卷八百七十八·黃巢軍中謠》)的說法,其意是遇到讀書人就殺戮,軍隊必然要覆滅。因此,當農民軍進入城池後,經常火燒官府,大殺官吏,但對只要是自稱是讀書人的人,都釋而不問。農民軍進入福建莆田後,經過黃巷黃璞門前。黃璞的祖先在西晉末年“衣冠南渡”來到莆田,所居住的那條巷被人稱為“黃巷”。黃璞“少與歐陽詹齊名”,從小能靜心、苦坐,像苦行僧一樣讀書。“少時喜詩,著名於時”。他的詩在藩鎮中流傳,頗有名望。黃巢聽說黃璞是大儒後,特意下令說:“此儒者,滅炬弗焚。”(《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下·黃巢傳》)要求部下過黃巷時將手中的火把熄滅,以免驚動了黃璞。一個令整個唐朝地動山搖的姓黃的人,為了另一個姓黃的人畢恭畢敬地滅炬,黃巷由此一下多出了幾分神秘。這件事讓黃巢在福建獲得不壞的名聲,黃璞也跟著名聲大噪。]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這詩用在黃巢身上倒也相當貼切。如今,黃巢詩中的遠大志向已經實現了,長安就在眼前,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此時的黃巢是何等感慨,他實在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