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3 / 4)

狙擊黃巢。黃巢部下大多是臨時招募,無法與唐正規軍抗衡,連戰失利後,黃巢不得不退守饒州(治今江西波陽)。張璘乘勝進軍。張璘似乎天生就是黃巢的剋星,每次與黃巢交戰,都能取得勝利。五月,黃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饒)。

黃巢的理想(4)

這時候,在唐朝廷的詔令下,北方昭義、義武等數道軍已經趕到淮南集結,張璘率兵窮追不捨。羅網收緊了,黃巢再一次面臨失敗的命運。尤其不可思議的是,農民軍所駐紮的信州再一次流行瘟疫,農民軍大多染病死去,元氣大傷。在雪上加霜的危急時刻,黃巢只好丟擲了最後的緩兵之計。他一面派人給死對頭張璘送去了大量黃金財寶,懇求他手下留情;一面致書高駢,表示願意投降。

此時的黃巢,已經看出唐中央朝廷難以統一指揮調動諸道軍隊,唐各道軍隊之間還有矛盾,他希望再一次藉助敵人內部的矛盾逃出羅網。以黃巢目前的處境,不會不知道唐朝廷決不會輕易同意他投降,他以前處在上風時誠心誠意表示歸順,唐朝廷都不準,他現在落在了下風,唐朝廷會那麼傻嗎?一定會對他斬盡殺絕!但這是黃巢最後的路,無論如何,他都必須試一試。從他前面幾次死裡逃生的經歷,他認為他應該可以繼續在夾縫中生存下來。

高駢也是老江湖,身邊還有原黃巢部將畢師鐸指點,不會看不出黃巢的拖延之策。但他也有私心,想將計就計,誘使黃巢主動上門請降,然後殺之,這樣便可得平賊首功。不僅如此,高駢還生怕別道人馬與自己分功,上奏朝廷,聲稱農民軍“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

之前,宰相盧攜因與另一宰相鄭畋爭吵,都被罷相。後來因為高駢部將張璘戰黃巢有功,而高駢是盧攜舉薦,所以盧攜又被召回任宰相。此時,盧攜當然更希望高駢立首功,因為他們二人是一根繩索上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於是,宰相盧攜以朝廷名義,遣散了諸道唐兵。

黃巢刺探到唐諸道兵已經北渡淮河,立即與高駢絕交,並且出戰。高駢得知後怒氣沖天,命令張璘向黃巢軍進攻。一向能有效剋制黃巢的張璘這次被殺得大敗,張璘自己戰死,黃巢的勢力復振。並乘勝攻佔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同年七月,黃巢率軍從採石(今安徽馬鞍山西南)北渡長江,進圍天長、六合等縣,黃巢軍一時兵勢甚盛。

高駢與黃巢暗鬥心機的計中計,最終以高駢的失敗告終。這時,畢師鐸力勸高駢據險出擊,阻止黃巢東進,高駢頗為心動。然而,他身邊的術士呂用之卻生怕畢師鐸立功受寵,堅決阻止。高駢見諸道兵已經北歸,張璘又戰死,“自度力不能制,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諸將嚴備,自保而已”。同時,高駢又向朝廷上表告急,誇大黃巢軍勢,奏稱義軍有六十萬,距揚州已不足五十里。

唐朝廷一直對高駢寄以厚望,看到他的奏表,一直熱盼他平賊的朝廷大臣們大失所望,“人情大駭”。於是,僖宗下詔切責高駢,說他遣散諸道兵,致黃巢乘唐軍無備渡江。高駢上表辯解了一通,就稱自己得了半身不遂,“不復出戰”。

當時,黃巢軍自稱才十五萬,實際人數應該遠遠不足這個數。高駢謊報軍情,不過是為自己的膽怯找藉口。之後,他擁兵自重。天平節度使兼東面副都統曹全晸以六千人全力抵抗黃巢,由於寡不敵眾,退兵屯於泗州,以等待諸道援軍的到來。高駢不出一兵一卒救援。為此,後世王夫之憤言道:“無忘家為國、忘死為君之忠,無敦信及豚魚、執義格鬼神之節,而揮霍踴躍、任慧力以收效於一時者,皆所謂小有才也。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小效著聞,而授之以大任於危亂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國者不一,而高駢其著也。……而唐之分崩滅裂以趨於灰燼者,實(高)駢為之。”

之後,高駢一直坐守揚州,儲存實力。黃巢軍入西京長安時,朝廷再三徵高駢“赴難”,他卻想得漁翁之利,欲兼併兩浙,割據一方,遂逗留不行。唐朝廷對他的擁兵自重、無所作為當然十分生氣,中和二年(882年),唐僖宗下令罷免高駢諸道兵馬都統、鹽鐵轉運使等職。

高駢既已喪失兵權,又被解除了財權,頓時捋起袖子,破口怒罵。還立即指使幕僚顧雲起草奏書給僖宗,言辭極為不遜。其中說:“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又說:“奸臣未悟,陛下猶迷,不思宗廟之焚燒,不痛園陵之開毀。”又說:“今賢才在野,奸人滿朝,致陛下為亡國之君,此子等計將安出!”(《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五》)將唐朝廷戰敗的責任全部推到了僖宗身上。僖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kanshuwo.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