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去,奈二人不識地理,故未敢用之。”(第八十七回)二人亦領命而去,趙雲、魏延見孔明不用自己,各有不平之色,孔明對他們講: “吾非不用汝二人,但恐以中年涉險,為蠻人所算,失其銳氣耳。”二人怏怏而退,私下作了商議,生擒了幾個敵兵,讓其帶路,深入敵軍重地,立了大功。
看來孔明是善於對部將使用激將法的,激將法的適用物件一般是有傲氣、好勝心強的忠誠將士,因為忠誠,所以部將不會因為領導人對自己的貶損而產生怨情;因為好勝,因而能使部將發揮出他的最大能量。由於運用激將法時,上級事先可以直接指出部將的弱點,這就提醒或逼使部將用心仔細,提防自己的弱點,避免疏忽大意。
激將法的使用場合一般是在至關重要的戰場上,在遇到勁敵的時候。這種方法對部將的心理刺激大,應掌握“適度”的原則。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二部分》
妙計源於長期縝密的統籌計劃
孔明是一位處事精細、慮事長遠的領導人,由於他對許多問題考慮深遠,準備較早,所以臨事不慌,應付自如。彝陵戰役後。吳國大將陸遜欲乘勝進攻蜀國,卻在夔關不遠處誤入石頭陣,石頭陣是孔明入川時所布,他自己說可頂十萬兵,陸遜陷入陣中後被其迷惑,幾乎走不出去。我們無法知道這一事實的真相,若真有其事,那可以說孔明對防止吳兵入川的準備工作做得很早了。孔明南征,在對付木鹿大王的虎豹時,從隨軍櫃車中搬出了噴火假獸,對眾人說: “吾未出茅廬之時,先知南蠻有驅虎豹之法,吾在蜀中已辦下破此陣之物也。”(第九十回)
而火燒藤甲兵的“火炮”、“地雷”,也是在蜀中早先準備的。孔明在一出祁山,招降了姜維後,即拉著姜維的手說:“吾自出茅廬以來,遍求賢者,欲傳授平生之學,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約,吾願足矣。”(第九十三回)他臨終時,又單獨對姜維叮嚀了許多事情,可見,他對自己的事業繼承人的問題考慮較早,這使他有機會能在長期的征戰中考察選拔,並加以培養。在孔明臨終前,後主派尚書李福急往軍營看望,徵詢他對身後相位繼承人的考慮意見,他提出了蔣琬,又提出了蔣琬之後費禕可以繼承。我們不認為在人事問題上這樣細緻而長遠的安排十分恰當,但孔明作出這樣的提議,說明他對這一問題早有久遠的考慮,作為一位實際主持全盤工作的領導人,這樣的深謀遠慮卻是必需的。
孔明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事先準備了三條錦囊妙計,這些計策均顯示了孔明對各種事情細緻而長遠的考慮。孫權、周瑜讓劉備來招親,本不是實心,是想以此誘騙劉備至東吳,加以扣留,孔明交給隨劉備前去的趙雲三個錦囊,讓他一到南徐,開啟第一個;年終開啟第二個;臨到危急無路時,開啟第三個。
劉備到了南徐,趙雲依第一計而行,讓劉備去牽羊擔酒,前去拜見極有聲望的國戚喬國老,說知此事,又讓隨行五百兵士披紅掛綵,到處買辦物品,宣傳此事,在城中大造輿論。孫權之母吳國太從喬國老那裡聞知此事,急招孫權相問,當知道這是孫權拘囚劉備的計策時,她擔心女兒的名聲,堅持不答應,大罵孫權與周瑜。但因此事也鬧得滿城風雨,人人皆知,已經欲止不能,因而在吳國太見面看中了劉備後,就一口答應了親事,弄假成真。孔明這一計策是利用了輿論的壓力,它得以成功的條件,一是吳國太愛護珍惜女兒的名聲;二是孫權對母親孝敬,不違拗母親;三是劉備儀表非凡,能被吳國太看中。劉備結親後,孫權為劉備安排聲色玩好,欲喪其心志,將其軟困於吳。
一晃到了年終,趙雲開啟第二個錦囊,對劉備報稱荊州戰事危急,劉備私下與夫人商量後,於正月元旦藉口走脫。孔明的第二個計策是用了劉備的功名心理,它得以成功的條件,一是劉備有以柔克剛、在感情上把握夫人、引其出走的獨特才能;二是利用了正月元旦這一有利的節日條件;三是趙雲辦事精細。劉備與夫人離去已遠,孫權酒醒過來,當得知此事後,急派人去追趕捉拿,而周瑜也派人在前面攔截。
趙雲在危急無路時開啟了第三個錦囊,看後交給了劉備,於是劉備向夫人訴說了招親一事的真實原委及眼前處境的危難,請夫人出面解救,並表示: “如夫人不允,備請死於車前,以報夫人之德。”(第五十五回)夫人聽說後,命人推車直出,捲起車簾,罵退了領兵之將又罵派兵的周瑜,使劉備走脫。二次追兵來後,夫人讓劉備先走,自己與趙雲在後,追兵受到喝罵,又見趙雲怒目相待,準備廝殺,而軍中又不見劉備,因